[繁體]
365bet网址信息交流中心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365bet网址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贵明

2017-10-7 8:19:34
吴凤耀支系简谱
(无内容)
吴开全

作者QQ:957686290 IP:125.66.2.*
2017-9-21 9:58:42
四川广安马坝荣庭公谱叙
四川广安马坝荣庭公谱叙


整理人:泰伯第111代(天寿公第22代)   吴开佺 
2017年9月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帝纳妃四个,生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有十四人,其无考。帝原配正妃西陵氏,曰缧祖,生子二:玄嚣(少昊)、昌意。此为上古世系文字谱开始。黄帝为一世 二世:玄嚣黄帝长子,昌意黄帝次子
禅帝位于昌意之子颛顼。生子:桥极。
三世:桥极
嚣之子,生二子:长子名曰,帝喾;次子名曰,帝蝉。
四世:帝喾
生子:弃(即后稷)。
五世:后稷
后稷生子:婺玺。
六世:婺玺
婺玺,后稷之子。生子名曰:叔望。
七世:叔望
叔望,婺玺之子。生子名曰:不窋。
八世:不窋
不窋,叔望之子。生子名曰:鞠陶。
九世:鞠陶
鞠陶,不窋之子。生子名曰:公刘。
十世:公刘
鞠陶之子,公刘生子:庆节。
十一世:庆节
庆节,公刘之子,生子名曰:皇仆。
十二世:皇仆
皇仆,庆节之子,生子名曰:差弗(又作羌厶弗)
十三世:差弗
差弗,皇仆之子,生子名曰:毁隃。
十四世:毁隃
毁隃,差弗之子,生子名曰:公非。
十五世:公非
公非,毁隃之子,生子名曰:辟方。
十六世:辟方
辟方,公非之子,生子名曰:高圉。
十七世:高圉
高圉,辟方之子,生子名曰:俟牟。
十八世:侯牟
侯牟,高圉之子,生子名曰:亚圉。
十九世:亚圉
亚圉,侯牟之子,生子名曰:云都。
二十世:云都
  云都,亚圉之子,生子名曰:公太。
  二十一世:公太
公太,云都之子,生子名曰:组绀。
二十二世:组绀
   组绀,公太之子,生子名曰:诸盩(洲)。
  二十三世:诸盩
   诸盩(洲)组绀之子,生子名曰:公叔鉏
  二十四世:公叔鉏
   公叔鉏,诸盩之子,生子名曰:古公亶父。
二十五世:亶父
亶父,公叔鉏之子,号古公。生三子:泰伯、仲雍、季历。
 
泰伯一世祖:泰伯(出生于公元前1212年1月9日陕西宝鸡,公元前1146年3月3日去世.吴国第一个君王)、仲雍(公元前1208年-公元前1116年)
泰伯二世祖:季简(生于公元前1183年)
泰伯三世祖:叔达
泰伯四世祖:周章
泰伯五世祖:熊遂
泰伯六世祖:柯相
泰伯七世祖:彊鸠夷
泰伯八世祖:余桥疑吾
余泰伯九世祖:柯卢(公元前919-公元前861在位)
泰伯十世祖:周繇(公元前860-公元前829在位)
泰伯十一世祖:屈羽(公元前828-公元前795在位)
泰伯十二祖:夷吾(公元前794-公元前762在位)
泰伯十三世祖:禽处(公元前761-公元前723在位)
泰伯十四世祖:吴转(公元前722-公元前682在位)
泰伯十五世祖:颇高(公元前681-公元前672在位)
泰伯十六世祖:句卑(公元前671-公元前622在位)
泰伯十七世祖:去齐、(公元前621-公元前586在位)
泰伯十八世祖:寿梦(公元前585-公元前561在位)
泰伯十九世祖:季札(公元前576-公元前485)(江苏常州延陵季子)
泰伯二十世祖:征生(重道)
泰伯二十一世祖:启蕃
泰伯二十世祖:诩
泰伯二十三世祖:售
泰伯二十四世祖:弥庸
泰伯二十五世祖:句余
泰伯二十六世祖:蹶由
泰伯二十七世祖:申
泰伯二十八世祖:芮(湖南长沙王)(公元前241~公元前201年)
泰伯二十九世祖:臣
泰伯三十祖:    回
泰伯三十一世祖:右
泰伯三十二世祖:羌
泰伯三十三世祖:衍陵
泰伯三十四祖:全
泰伯三十五世祖:隆
泰伯三十六世祖:复兴
泰伯三十七世祖:章
泰伯三十八世祖:汉
泰伯三十九世祖:武
泰伯四十世祖:  明   
泰伯四十一世祖:谷
泰伯四十二世祖:域
泰伯四十三世祖:匡
泰伯四十四世祖:尊
泰伯四十五世祖:弦
泰伯四十六世祖:质
泰伯四十七世祖:应  
泰伯四十八世祖:康
泰伯四十九祖:  珽
泰伯五十世祖:宗献
泰伯五十一世祖:威
泰伯五十二世祖:隐之
泰伯五十三世祖:延之
泰伯五十四世祖:咏
泰伯五十五世祖:云
泰伯五十六世祖:安诚
泰伯五十七祖:  均(浙江吉安)
泰伯五十八世祖:钦
泰伯五十九世祖:授
泰伯六十世祖:文尉
泰伯六十一世祖:良
泰伯六十二世祖:义方(从江西南昌迁安徽黄山休宁)
泰伯六十三世祖:少微(左台监察御史) (今安徽黄山休宁人,663-750年)
泰伯六十四世祖:巩   
泰伯六十五世祖:泉
泰伯六十六世祖:诠
泰伯六十七世祖:淑溱
泰伯六十八世祖:矩
泰伯六十九世祖:明
泰伯七十世祖:道隆
泰伯七十一世祖:晃
泰伯七十二世祖:超(安徽迁苏州)
泰伯七十三世祖:欢
泰伯七十四世祖:守宁
泰伯七十五世祖:仲吉
泰伯七十六世祖:文简
泰伯七十七世祖:仕京
泰伯七十八世祖:彦
泰伯七十九世祖:翼之
泰伯八十世祖: 自牧(宋代)(960-1279)
泰伯八十一世祖:起岩  
泰伯八十二世祖:如岡
泰伯八十三世祖:应珍
泰伯八十四世祖:希晟(安徽池州)
泰伯八十五世祖:泊淮
泰伯八十六世祖:寄山
泰伯八十七世祖:珍(江苏建湖)
泰伯八十八世祖:世荣
泰伯八十九世祖:自延(湖北通城县)
泰伯九十世祖(天寿公始祖):天寿(1351-1368入川)(广安观阁)
泰伯九十一世祖(天寿第二代):海
泰伯九十二世祖(天寿第三代):友能
泰伯九十三世祖(天寿第四代):辅
泰伯九十四世祖(天寿第五代):伯通(1441-1502)
泰伯九十五世祖(天寿第六代):薦(出生于1463)
泰伯九十六世祖(天寿第七代):国祯(观塘分支一品)
泰伯九十七世祖(天寿第八代):道达
泰伯九十八世祖(天寿第九代):承学
泰伯九十九世祖(天寿第十代):养初
泰伯一百世祖(天寿第十一代):润(1624-1693)
泰伯一百零一世祖(天寿第十二代):曰贵(1654-1717广安马坝)
[荣庭公(吴曰贵)祠会碑叙(马坝)]
     道光丁酉(1837年)春,旸(大房吴德旸)与清明会祭往朝玠公(大房吴朝玠)家,得见残简携回捧读一过。乃我族家乘系明经进士光阳公(大房吴暹)编辑,克灼公(未考)手著也。惜蠹鱼蠶(蚕)蚀,间或腐坏。旸思世系所在,若不续修无以寻本源而瞌,宗族也乃参互考订亲履,各处坟瑩清查生塟(同葬)年月,于咸丰丙辰(1856年)道老谱续书,三册三房名执一册,户给一图。续修新谱落成,因见坟瑩践踏难堪,集族议规梦止,将所蓄坟草变卖买谷囤积作为三房大清明会。每年按名各出钱三二文,量办清明节祭费。此会之所由始也,嗣稍积余貲(贝)。恐族人妄行分析始得买得先弟兄田二地契。去业价钱八十八钏取回押佃钱二干文,年纳租谷五合石,丙子春权算子母一百二余串。旸思阅历四十余年谱叙既成。会亦渐就有绪,欲建祠宇以奉先灵,奈一木难支欲积累多金,又恐会不永久揆(kui)情度努事属雨,难过族弟德忠德馨(三房吴德忠和二房吴德馨)协三房等议倡,举族象翕然从之爰议,各小会帮费外,按照烟户量力帮助约计钱二百余串并大会,共计钱三百金有奇鸠工庀(pi治理)材此。择吉建修正殿,并左右两楹木石工油漆金合龙象务毕,举钱项入不敷出,经营筹划全休。德馨定昭质运谋于其间,今落成矣。命旸作叙以记其事,旸天才系祖宗之事应不敢辞穷人生天地,既不能建功立业,利赖当时又不能德立名成,声施后世而卒。不能尊祖敬宗,敦本睦族直弃材耳,率本原之天真,发永言之孝,思其心同,其理同量必其事之无不成,而竞成如斯速也。有意费事竞成,其此之谓与后之人。思祖业之恢复,幸存笺笺寸土观祠宇之焕烂信乎。永永万年扩而大之鑽(zuan)承。勿赞增而厕广之继美前光实。余之厚望祖宗之深幸也,是有后人之自勉谨识。皇清光绪四年(1878年)岁次戊寅仲冬月中浣吉旦。
十六代(朝字辈)孙德旸炳煃氏谨识(郑重记叙)德忠秉性氏敬书(书写)。
      吴暹(字光阳)(大房)会18千文、吴昇(字耀东)(二房)会60千文、吴晟(字方中)(三房)会2千文。
      德昭10千文、德年1千文、德眷10千文、德宇5千文、德安1千文、德旸20千文、德忠1千文、德桂1千文、德楷2千文、德松1千文、德馨10千文、德瑶1千文、德海1千文、昭银和昭定共10千文、昭超1千文、昭?(兴)1千文、昭馗六百文、昭恩1千文、大漙1千文、德华四百文、德吉2千文、德明1千文、德魁6千文、德荣1千文、德章1千文、昭祜(福)六百文、昭治2千文、昭信六百文、昭义六百文、昭美六百文、著长1千文、昭文2千文、德林1千文、德凤六百文、昭禄六百文、昭庆六百文、昭骥六百文、德新六百文、德厚千著六百文、昭恥(耻)五百文、著法六百文、著?(兴)1千文、著乆(久)五百文。(1千文相当于现在的200元人民币)
     (实物资料存于悦来镇天台村七组马坝吴家湾宗亲吴开明处,该资料主要记叙上次修谱和建吴家祠堂及吃清明会的情况以及捐款情况,从资料可以看出,1856年的修谱和1877年建成的吴家祠堂文字主笔是大房的吴德旸,二房的吴德馨和三房的吴德忠是修谱和建的吴家祠堂操盘手,二房大儒、三房大爵是大字辈的把关者。)
[吴氏世系分支脉派总图文字说明(马坝)]
        我族自泰伯绍封之后。原籍豫章(江西)。秦汉以还。至宋。入楚省武昌之通城。迁传天寿公于元末(1351-1368)。避红巾贼乱。率子、并孙。来蜀賨城历十一传。至润公(吴天寿第十一代)时。遇明末献忠之害。避乱西乡(陕西省西乡县)。越康熙丙午(1666年)。获睹升平。乃携二子以归。落业三老湾。长曰富公插占龙家沟。次曰贵公插占马坝吴家湾。先代坟墓。挂帚未衰。历可考。本年约增获三本。著录缕晰。复绘脉派总图。接户执一。俾(bi使)有所查阅。
班行三十二字列后
大德昭著   运开元亨  坤灵毓秀 克应昌明
文人蔚起  廷献洪勲(勋) 源远腾芳 世泽长存
       派至蔚字概以草头取单名至勲字以火傍取单名至源共二字将名倒取班行放在名末。
       三房执谱三人大儒(二房)、大爵(三房)、德旸(大房)查阅谱叙在此三人家下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之秋叙谱人手著。
特别说明一:先代有乏嗣者。谱叙甚晰。
兹从略。不重赘。徒附其脉者。亦已乏嗣。未注名。
说明二:曰富五子居龙家沟未及备载。
       该资料源于悦来镇天台村七组马坝吴家湾宗亲吴开金家,吴开金是吴运发的二儿子,系二房吴昇后裔。资料局部损毁,损毁部分在天台村七组吴开富家留存的柜子上的内容得以补充,因此该资料成为1856年修谱后保存最完整的图谱实物资料,已保存161年,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吴氏世系源流记略部分(马坝)]
 
        粤稽我族,自泰伯袭封之后,原籍豫章,历汉唐五代,至宋时入楚省武昌之通城。迁传天寿公时,于元未(1351-1368)避红巾贼乱,率子海公孙友能公入蜀来广安落业郡北百里许青莲寺鹄山,殁葬此地立有碑……公生三子长伯祥,次子伯通,字原明,号石谷,[三子伯淳……祯公字汝祥,公生二子长道全公,次道达公,道达生二子,长养初生一子润公(天寿公第十一代),字敬周,历十一传时,当明季,遇献忠张贼之害族……陕西西乡县菜逢……圣天子剿尽逆氛,获观升平起,康熙五年丙午年奉……肯诏蜀民各归原籍乃携二子长曰富公次曰贵公自秦归蜀迁……望溪乡仙峰里,地名三老湾落业后,长曰富公插占龙家沟,次曰贵公插占马坝吴家湾,曰贵公字,荣庭……光阳,次昇,字耀东,三晟公,字方中,继此三房子复生子孙又……崇宗庙之典略叙,世系源流沏诸筒编俾,我族属凛然于本源之所……生塟年月事宝谱载明晰,兹不复赘皇清光绪四年(1878年)岁次戊寅仲冬月(十一月)
中浣(中旬)杀旦十六代孙德旸谨识(郑重记叙)德忠敬书(书写)。
该资料实物存于悦来镇天台村七组马坝吴家湾宗亲吴开富家,仅部分留存,其余失考。
   [班  行(石笋)]
原议班行为二十字  即是
帮以朝天子 国正永长存  源远腾芳久  世代荣昌临
       因天国二字乃犯前代班行,经合族议改,以天字省一笔大字起头,更改为三十二字,以正班行。
始祖入川后代数
大 德 昭 著   运 开 元 亨    钟 灵 毓 秀   克 应 昌 明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文 人 蔚 起   廷 献 洪 勋    源 远 腾 芳   世 泽 长 存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注:到蔚字以草头邓草名。动应为(勋)字以水旁取水名。到源、芳二字,班行放名末,即取X源X芳。
东岳分支将“坤”议定为“钟”,有男钟女坤的说法;吴开文提供的与东岳相同;浓溪(东岳分支)吴家寨吴三(吴开明)其中的“运” 议定为“应”;大龙(东岳分支待查)将“灵” 议定为“应”。吴家老宗祠留下来的木刻内容和吴运发家下的分谱总图相同,经此次修谱议定,此次修谱议定的班行为:
大 德 昭 著  运 开 元 亨  钟(坤)灵毓秀   克 应 昌 明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文 人 蔚 起   廷 献 洪 勋    源 远 腾 芳   世 泽 长 存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注:到蔚字以草头邓草名。动应为(勋)字以水旁取水名。到源、芳二字,班二行放名末,即取X源X芳。
[吴氏世系年庚谱略(马坝)]
议立班行
大 德 昭 著 运 开 元 亨  钟 灵 毓 秀 克 应 昌 明 文人
……                          
天寿公~海公~友能公~辅公~伯通公~荐公~
                            
国祯公~道达公~承学公~养初公~……
        
远出乏嗣者未录 , 支分派别未录。
      该资料实物存于悦来镇天台村七组马坝吴家湾宗亲吴开富家。为木刻字实物保存,具有权威性。印证“国祯”的“祯”为权威认定。支分派别未录印证国祯公还有一兄弟吴一品,为观塘分支始祖。印证马坝分支吴润前应为吴养初。
   [吴氏世系年庚谱略(崇望)]
       粤稽(查考)我族。自泰伯绍封之后。原籍豫章(江西省)。先世于宋。移居湖广楚省武昌府之通城。迁传天寿公。于元末(1351-1368)。遇红巾贼乱。率子海公,孙友能公,入蜀。来广安,落业鹄山(现前锋区观阁镇青莲村),世居其他。诗书传家,伐不乏人,派及润公。当明季,献贼为害,避乱陕西西乡县。鼎革(改朝换代)后,顺康熙五年(1666年),曰贵(1654年出生)公此时12岁,乃得归蜀郡,迁于望溪乡仙峰里,地名三老湾落业后,曰富公插业东岳龙家沟,曰贵公插业马坝吴家湾。子继孙承,于今未坠三大房(大房暹公、二房昇公、三房晟公)谱叙。注载甚晰,而祠内碑记刊沏亦详。今因昭定,年庚簿失考,请另更订。适正议修建宗祠之时,又虑其昭定,难属小康之户。尚未落业,将来光大前业。固亦未可量,远近亦可知。特录班行于首,图其本支脉派于前。俾后子若孙,得知先辈由来,勿忘本源之所在之云,爱信笔而为之而记。
                  议 立 班 行
       大  德  昭  著  运  开  元  亨 
       坤  灵  毓  秀  克  应  昌  明 
       文  人  蔚  起  廷  献  洪  勲 
       源  远  腾  芳  世  泽  长  存  
派至蔚字辈,概以草字头取单名。派至勲字,概以火字傍取单名。字派至源芳二字辈时,将名逆取,以班行放在名末。
该资料来自大房吴开会提供手抄资料。
[龙安家谱摘要(龙安)]
×公之蔫公~国祯公~道×
养公之后移散于外有未查载入×四个班行乃其后也×
可考字辈大 : 
     德  昭  著,运  开  元  亨。
    坤  灵  毓  秀,克  应  昌  明。
    文  人  蔚  起,廷  献  洪  勲。
源  远  腾  芳,世  泽  长  存。
立班行×尊长×乱伦之×订所以联宗支也。我×远遵行,勿得紊乱×
荣廷(曰贵公)(1654)生于生三子:长子,暹(xian)公;次子:昇公;三子,晟公。
长子邦俊、次子邦彦、三子邦柱、四子邦翼、五子邦镇、六子邦信。特别注明:长房未录。
次房昇公(1686)生三子:长子邦相公、次子邦显公、三子邦达公。
昇公长子邦相公生四子:长子,以德;次子,以纲;三子,以清(1734);四子,以密。
昇公三子以清公生三子:长子,朝蕴 ;次子朝佐(1757);三子朝绮,
以清公长子朝蕴公生大仪。
朝蕴公子大仪公生二子:长子,德镱 ;次子德鉴。
大仪公长子德镱生昭超乏嗣。
大仪公次子德鉴乏嗣。
以清公次子朝佑生三子:长子,大儒;次子,大伦;三子,大欣。
大伦公生子德麟公生三子:长子,昭奎;次子昭燧(生于同治四年1865,配李氏生于咸丰,配刘氏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三子昭炳。
德麟三子昭炳生二子。长生于咸丰子,著全(生于光绪四年1878);次子,著金(配温氏)生于光绪。
朝佐三子大欣生二子:长子,德河;次子德海。
大欣公长子德河生昭恩。
大欣公次子德海生昭悉。
德海公昭悉生著颜。
以清公三子朝绮生三子:长子,大俊;次子,大佑;三子,大任。
以清公长子大俊生二子:长子,德圣;次子德周。均乏嗣。
以清公次子大佑生二子:长子,德柏;次子德松。
大佑长子德柏生二子:长子,昭田;次子昭由。
大佑次子德松生二子:长子,昭申;次子昭甲。
以清公三子大任生德楷。
大任公德楷生昭德。
德楷公昭德生著礼。
次房昇公次子邦显公生以智
[ 观塘分支谱序(观塘) ]
       益吴氏之志书,即吴氏之谱帖也。详载州属山川风俗之淳漓,人文学士之盛衰。而更验姓氏祖宗一脉之根源,子孙世宇之隆替。是志所系;不綦重兴。今马坝吴氏自天寿公,避红巾贼乱。于元末明初(1351-1368),由楚入蜀以来落业广安,至2017至少649年。几经离乱,人文蔚起。迨(dai)四传至伯通(1441-1502)(天寿公第五代)外益盛焉。伯通公号石谷。长伯祥公、弟伯淳公和伯成公。极敦友爱,皆羡玉昆金友之俱贤。我伯通公,学务躬行;以道自仼。凡诗书典籍过目不忘。天顺壬午(1462年)21岁参加乡试,主司闻其巻而惊曰。意场屋中,有若是之文也。甲申(1464年)进士,授太理寺右评事。授大理寺、右评事转寺副累官,河南按察事司,佥事提督河南浙江两省学政。六典乡试,历云南贵州两省按察使。固阅卷之暇,而诸经无不涵咏扵至性亦折狱之余,而妍媸已镒别分之明。紊凡与利革獘、振纲严纪,此我伯通公之赋性自然而非勉然也。筮仕有年,戊午年(1498年)(57岁,从政38年)上疏解组归来。以治心养性为训,复建甘棠书院。设立斋铭,远近斈者,百余士焉。手录白麂洞规,着逹意稿,近恩录。呤咏山水载于广安州州志,详晰可考。当时都宪胡世宁公,及全川绅士,多师事之。不意文星失坠,自替言。寿卒于花甲之二,卜葬于鹄山之阳。凡从游门墙而景仰道范者,咨嗟不绝。贤愚亲疎,而道途慱闻者,悲悼无穷。佥(qian)曰是天之所以丧斯文也:旌表其坊“当代真儒”。学者咸称为石谷夫子!崇祀乡学贤。然三百余年以上,迄今可暬,子名吴荐过庭之训。诗礼以已熟习扵渊默,然箕裘克绍,家声不振,虽不能袭父之聀。亦弓治称良焉!至数传,徭黄贼乱,州属人民栋宇城市概行灰浕。吴氏弟兄以及家门族亲东散西逃,天名一方。及至清太祖膺景命,而川省之宼贼方息。然或归或没,存人未审。惟吴氏弟兄复回广安州,(因战乱原因,观塘分支只记载吴荐的后人吴一品,未记载我支吴国祯)派及润公(天寿公第十一代)。当明季,献贼为害,避乱陕西省西乡县(至德字辈部分马坝分支再次做生意到陕西汉中和城固县至今)。清朝鼎革后,顺治后康熙五年(1666年),乃得归蜀郡。迁回广安州望溪里,地名三老湾落业后。润公长子曰富公插业东岳龙家沟,次子曰贵公插业马坝吴家湾(此为我支人后续历史)。迨世远年湮之后。名序溷(hun)乱,亲疏各别,又沐本朝圣恩,加意哲人。世袭恩生,相传数代,但先祖所建之坊。不意于嘉庆戊辰年(1808年),冤遭街民蒙混拆毁,忽尔众房齐集。具控州府道,彼自知情虑,将坊赔还。此我伯通公在天之灵,又为之一新也。观塘分支吴万杰赋质遇朴,秉资淳厚。诵读有年,屡试不第,既而竭力躬耕。适彼南亩,悠哉游哉聊以写心。然读书课子之暇,无所事事。特援笔而书前人之遗言、往事。庶几后生小子,有志上进者,以比美于先祖焉。予曰望之,则幸甚。记叙之。以上内容来源于吴天寿分支吴志东提供观塘吴氏分支谱叙并根据马坝分支实际修改而成。
  [吴石谷先生神道碑铭并叙(广安州志) ]
      (明) 王攒  祭酒
      自程朱讲明理学以来,学士大夫莫不知所向往,然莫能究其精微之极至。或以记诵,或以词章,六经四书惟以资进取之计,固无以实得于心者也。今之世,能体验贯通,停滀(chù)涵浸,使经与心一、心与理一,一话一言,悉理之妙而流出肺腑,且于圣贤矩则无不合焉者。呜呼!此石谷先生之所以为盛也,此所谓圣贤之学也。攒尝受教门下,仰察最真,抑岂窃真近似,辄以理学猎名者乎?国家混一天下,贞元会合,积百年而得先生,继往开来,殆庻(shù) 几焉。盖虽不以理学自居,而已全具其实矣。先生既殁,其嗣子荐篡缉事状数十万言,属铭丽牲之石顾先生道德宏懿,非浅识芜词所能形容,是以执笔复止,今九载于兹矣。及宋南都,刘先旧徒仕诸司者更迭致速,且曰:“子亦门墙有造者,尚谁委乎?”是以不揆(kuì)攒之不足以铭先生也。
      先生讳伯通,字原明,号石谷,其先居湖广之通城。有曰必大者,为晦翁高第弟子。高祖天寿,元末避红巾贼乱,转于蜀,来广安。曾祖海、祖友能并友隐友德(三弟兄)。父辅封大理右评,母辛氏,封孺人,以正统六年(1441)辛酉岁四月已已日生,先生龙溪之甲第。幼有奇质,经书过目不忘,尝侍父学于州廨,州守柴良见而试之,大称奇赏,因令入学。天顺壬午(1462年),举于乡,考官阅其文,惊曰“不意场屋中有若是之邃于《易》者!”固梓其文。癸未(1463年)春,捷南官,又梓其文。甲申(1464)年,赐进士第,拜大理寺右评事,疏乞归省,诏许之。后考转寺副。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岁,升河南按察佥事。丁酉(1477年),监试汴闱。时朝议先生学问绝人,遂赐玺书,提督学政,在河南八载。时浙中提学缺员,少师晦庵刘公奏授副使,往仼其事,在浙七年。转云南按察使,未几,改贵州镇巡。诸臣并列治状及德学之盛,荐于朝,而先生之去志决矣!
      戊午(1498年)冬,上疏乞归。居家三年,为寿,藏于鹄山祖墓之右。忽有星如斗,昼陨秀屏之阴,后数日,先生疾作。一日,秉烛自书其赞,略曰:“仁之居廓然,义之路坦然,此天之所以予我者,与圣贤而同然。”门人故旧句疾,不答,但指观赞而己。州里不问亲疏贤愚,咨嗟悲悼,哭于室、唁于途者,络绎不绝。时大明弘治(1502年),壬戌岁三月十八日也,享年六十有二。配欧氏,封孺人,子荐为州学生,世其家学。荐卜以次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归窆焉。
       先生忠厚端凝,根于至性,虽科第以《易》,而于诸经无不该洽。性复善记,少时庠友有得于刘寅《易议》者,先生偶见之即记其善者七十篇。默录示众,不讹一字。其在棘寺,谙练刑理,谳折滞狱,少暇,辄寻绎经书,祈寒暑雨,未尝少置,京宦子弟皆翕以之。章剖句释,削稿正误,人人意满。时万文康公官内阁,蜀士竞趋其门,先生兀一不往。在河南,振肃宪度,奸贪畏慑,逸去者若干。知磁州何至,钧州杨重恃阴援纵贿,先生据法斥之。建四书院于境内:开封大梁书院;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复酌《白鹿洞规》,自为条件廿一,使有持循,而大梁书皖密迩臬署,则遂居之。七郡之士云集辐辏,士风翕然兴行。然又虑天下风俗教化之未纯,详陈五事以清于朝。虽黜之!故巡抚历疏论荐,几九载不迁,先生处之裕如也。其在浙亦然。诸生聚于杭之贡院者数百人,各以其经分番进讲,值关涉性理者,加谆谆焉。一领教言,恍若发肤快竦,骨体镕洽,而领略记存己不暇。至于崇祀先贤,敦讲实行,排斥异端,凡有禅于教化风俗者,无所不用其极。
       居亲丧,不用浮屠,州里化之。读礼之日远近来学者愈多,不能谢绝。禫乃开讲,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处其众。中为一要堂,斋居之左者,曰敬,曰静,曰明,曰动,曰公;居右者,曰义,曰虚,曰通,曰直,曰薄。欲学者主敬以存心,寡欲以养心,使其心纯一不杂,静虚动直,而能明且通,能公且簿,则无枝之贞,两伙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作圣有其基矣。后各为铭,励学者为己之学,使先察乎义利、理欲之辩,复手书《白鹿洞规》以为学则,诸生勒石置壁间。时有欲习程试文者,先生谓:“晰义既精,践行既实,则发为文词,以应有司之求。将见其言,泽如也。况仕以行义,禄以为亲,而明体可以达用,但得有命,穷通有时惟安以俟之耳。”
       先生优于吏治,测怛(dá)爱人,兴草利弊,如恐不及。凡徇私病众,逞豪挠法者,严以绳之,未尝轻货。宧辙所历,风裁廪然,多忤权贵,名谗名诋,往往之由然终莫能害也每疏乞休,恩诏勉留之。公卿故旧,不通一简,其不屑干谒,每为僚友所迂。
      近世有名士以六经为糟粕,而读不必读者,且谓:“明体握机而用,不必深究。”骋浮荡不根之词,高自标致,举世靡然宗之,莫误其实。先生惧坏学者之心术,和诗以反其意而辟之,多至百余篇。先生之学,内外兼尽,体用同源,动静交养,高爽渊悫,渣滓浑融,不厉色作威,不徇俗以干誉。其畏之也,莫知其所以畏;其爱之也莫知其所以爱。历宦既去之地,烦慕企仰,弥久弥深。一日,浙宦皆会于阙下,王吏部守仁曰:“浙士无豪杰。”或间曰:“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乃例以庸鄙视之,不立庙祀,何也?”众愕然,然之。盖守仁未尝及门,祇饫闻而私淑耳。
      先生名与字皆出元公,以明通实自静虚中来,而天下之物,静者莫如石,虚者莫如谷。石虽静,而能云以雨;谷虽虚,而能云以应。是静虚明通之中,而动直公溥寓焉,遂自号石谷。且赋诗云:“我谷一片顽石,传声还解生云。一雨青山绿树,乾坤空寂无闻。”盖其于道无往不致意焉。
       先生作书效欧阳率更,方整刚劲,世之专业者反岀其下。为文浩愽宏深,涵纯阐粹,若不经意,而体制森然,必关世教,必泽以性命道德之腴,必可以推诸世而无獘。世俗浓华纤丽之作,无一语及之。诗歌永清警冲淡,词以理胜,讽诵有尽,恩致无穷。于汴于浙,六历乡试,若序义论策,岀其手者居多,天下至今传诵之。其于六经四书及濂洛关诸子,每欲因其所己言,发其所未明而有所论述,以宦业不克就。既还林下,此志正锐,而疾作矣。今河洛吴越之间所脍炙者,皆诸生讲讲时各以意编录而非完书也。所著有《达意稿》三十卷、《石谷韵语》十二卷、《策间答》七卷、《顺庆府志》十五卷、《闻见录》廿卷、删正叶米》、《近思录注》犹未脱篙。
      俸余惟延宾客、聚坟籍、周匮乏,囊无百缗之蓄。乡人无少长贵贱,皆以诚待之。与兄原善,弟佰淳极敦友爱,视诸侄犹子。先世产业悉举授之,数之多寡,置而不间。其型于家、信于乡,以厌股乎椆儒广士之心志,又实见其允蹈之符也。
       自筮仕迳属矿,四十年间,凡五转官,其所以学诸已而教于人者,老而愈笃。两司文柄,被其教者,受宫中外,由都台以至郡邑庠校,盖千余人。人繁难载,刻具碑阴,攒沗殿斯列,鬼不足以窥砚涯涘。仅具事状所见,叙次如右,以念万世,庶见我朝亦有大儒,克与斯道者也。呜乎!是足铭矣。
       铭曰:道在两间,孰嗣其真。前则邹鲁,后则洛闽。虽非大行,默以翊世。天存道存,易炳易晦。时炳期绍,时晦斯绝。载绝载绍,乃儒之杰。呜呼先生,瑞我皇明。天钟其英,地钟其灵。出自西蜀,名动海内。劬志尘编,振讯踔厉。惟道是求,惟圣是师。功收一原,识彻万微。义精之至,入神臻妙。讵曰知之,既乐既好。贯串六籍,并包百家。胸襟洞然,浩彻无涯。彼世之士,惑怠以止。先生之仕,以学终始。罔间南朔多士景从。虚至而实,实至而通。饮以冲和,消其躁狂。肺髓顿化,饥渴顿忘。缘才作成,循偱有序。如沐春风,如濯时雨。折哀群言,不费研思。渊渊天人,莫百隐机。执我方介,罔惑俗随。无妄之毁,理亦宜之。邹鲁以还,洛闽恃盛。彼心之传,式完其正。大哉皇明,畴为醇儒。旁稽远揆,前微比踰。望隆德尊,性牫无疆。宦辙所历,弥思弥仰。胡不百年,遂及幽扄(jiōng)。鹄山之阳,躬所自营。靡静维石,靡虚维谷。祌游八表,是往是复。石谷出云,遗泽犹存。有珑翠珉,于彼墓门。维道之懿,维教之系。是用作诔,以昭万世。
  [泰伯世系中的天寿公]
泰伯九十世祖:天寿公入川始祖 祖考
天寿:自延的幼子,自明的嗣子。
       生于湖广省武昌府通城县生长人氏,生卒年月不详(待考)。拜延陵晦翁门下,人称高第弟子,因红巾贼作乱(1351-1368),横行蹂躏通省(通城),生灵涂炭难,犬不宁,民不聊生,战事频发。通省(通城)平广无寨堡难以容身。未练团勇无兵丁,以抵挡贼兵戮少者诛杀。妇女受凄辱,房屋灰烟,被贼所迫使,无法继续维持生计,独自一人越过千山万水,穿越山过竹林始至于境外。天寿公逢其人以道、以礼言及晦翁有高第弟子。携子海孙友能(1351年至1368年间),于元末明初由楚入蜀以来。落业广安州北八十里鹄山(望溪里),在外近至家中,奉为师表处处兴家积余资,建业于广安州龙溪里(今广安县观阁镇青莲村)。兴家焉。作室始娶祖妣,得年大明洪武年间兴师扫荡巾贼。元朝大势已去,大明江山已成定局。天寿公生子一:名曰:吴海。
泰伯九十一世祖:吴海,天寿公位下二世祖 祖考
吴海:天寿公之子。海公生于蜀之广安州,系湖广省武昌府通城县。生卒年月日时不详,待考。今名世居于此郡,未离乡村。天降兵刀,红巾贼乱。贼乱横行霸道,民不堪难言。不得已逃离湖广,直奔賨城广安,兴其父寿公兴家。德配祖妣,生子有三:长子:友能、次子:友隐、幼子:友德。
泰伯九十二世祖:友能,天寿公三世祖考
友能:海公长子,祖来古郡,生卒年月日不详,待考。父及而身身而子,子又而孙。约今三代承继本根,多感祖德全伏。亲恩家学,世世本自庸行。不求高远,明德维馨。生子二,长子:名曰:吴辅、次子:吴轼。
友隐:海公之次子,。生卒年月日时不详,待考。其后裔居住何地没有记载,无考。
友德:海公之幼子。生卒年月日时不详,待考。其后裔居住何地没有记载,无考。
泰伯九十三世祖:吴辅,天寿公位下四世祖考
吴辅:友能之长子。出生年月时建生,享年不详,卒于大明成化癸卯(1483年)十月日寿终葬祖墓之右。辅公年幼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能举一返三。自幼苦读诗书,晓通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过目不忘,欲所作文词出乎天真,今备有求践履笃不假,人欲所作文词之求。异作国家之用,在家为孝子在国,即忠臣在州尊叹 之。叹辅公训子徒大果乎,人者也。公辞馆州,云住满庶不留耳。公在署内不干外务,凡族友有事寄书,解之州无苛政多得。公之力年时,公探亲过此途遇,出妻哭不忍闻询,及为债所迫问;数若干仅十余壬也。即倾囊相助,公之善行不一而足。德配辛氏,生子三。长子伯祥、次子伯通、幼子伯淳。均入乡试惟通公一人累官,云贵按察使司,诰封大理寺右评吴公之墓。
辛氏:生于大明  年 月 日吉时建生,享年  岁没于大明成化癸卯岁十月  日时寿终。亦葬于祖墓之右。
泰伯九十四世:伯通,天寿公五世祖考
吴伯通(1441-1502):辅公之次子,字原明、号石谷。天寿公位下五世祖考。生于大明正统六年,辛酉(1441年)四月己巳日吉时建生。没于大明弘治壬戍(1502年)岁,三月十八日享年六十有二,广安州望溪里生长人氏。公自幼奇  不似弟兄,父甚爱之。常负于背,旁人戏曰[子将父为马]伯通公顺口道[父原子成龙]。大凡五经三传过目不忘,有同学刘寅易者,课稿七十余篇公一见之默禄示众,无不惊讶,第幼奇质 ,轻书过目不忘,当待父学于州廨。州守紫良,见而试之,大称奇赏因令入学。天顺壬午(1462年)年举乡考官,阅其文敬曰场屋中有若是之遂于易者,因梓其文。成化癸未春中,隋之捷南宫又梓其文,甲申(1464年)赐进士及第。拜大理寺,右评事疏乞归省,诏许之后考转寺副。成化乙末(1475年)陛河南按察事,丁酉(1477年)监试汴(开封)闻 。时朝议伯通公学问绝人,遂赐  书癸(1483年)酉(卯)乞归是冬丧父甲戍(辰)丧母。家设甘棠书院,以课生徒服制未满。提学缺员刘公奏授往任其职 。河南八载,浙江七年雨司文柄。转云南按察使,未几改贵州行省巡抚,诸臣并列治状,及德学之盛荐于朝而先生之去志决矣!告以终养居家三年,为寿藏于鹄山祖墓之侧!忽有星如斗书陨秀屏之阴,后数日,伯通公大疾而作。不日公恙自知,不以于世,略书赞词凡间不答,但只观赞,时年六十有三。三月十八日卜葬宅右,碑立皇明嘉会通议大夫,云贵两省按察使,吴公讳 伯通之墓,建坊旌表坊[当代真儒]字样,崇祀圣庙乡贤祠。配欧氏,生子二:长子名曰荐,次子名曰华。
欧氏:五世祖妣,伯通配妣。生于大明 年 月 日吉时赋生,欧家湾生长人氏。卒于大明癸亥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寿终,诰封孺人。
泰伯九十五世:吴蔫,天寿公位下六世祖考。
吴蔫(泰伯95世) :伯通公长子,天寿公位下6世祖考。浩封进士,生于大明天顺七(1463年)年癸未岁八月十六日吉时。卒于大明 年 月 日时不详待考。广安州崇义乡望溪里生长人氏,公州学生,不居宦裔,不耀父威,精学诗书,欲造名儒。耍命之、所限屡科不第。将父之事壮纂积,数十万言,课稿诗律传之。于外凡伯叔昆弟,有无公之好学,兴其笃族,莫遇于此文。文昌宫山门外石上刊[魁元]二大字系公所书。并著《广安州旧志》共八卷,德配刘妣,刘氏生于大明天顺九(1465年)年九月十六日赋生。生二子:长子国祯(马坝吴氏从这分支接入)泰伯96世,天寿公位于7世祖考,次子一品(观塘分支)。
 [吴氏家谱对世系的记述]
始祖:天寿公,拜延陵晦翁门下,人称高第弟子。于元至正未年,避红巾军贼乱,自湖广省武昌府之通城县。入蜀至广安州,落业于郡北八十里许龙溪里,青莲寺鹄山。殁葬于此地立坟墓有碑并叙墓志铭。生一子:海公。
二世祖:讳 海公,浩封文林郎。同始祖天寿公一入蜀落业广安州,殁葬于此地。生子三:长子:友能公(本世系)、次子:友隐公、三子:友德公。
三世祖:讳 友能公,浩封文林郎;亦幼兴始祖入蜀殁葬于同处。生二子:长子,辅公(本世系);次子,吴弼公。
四世祖:讳 辅公,德配辛氏。浩封大理寺右评事;辛妣浩封孺人。辅公殁于明朝成化年癸卯岁去世,辛妣浩封儒人。殁葬于鹄山共坟墓,有碑并有墓志铭。生三子:长子,伯祥公;次子,伯通公(本世系);三子,伯淳公。
五世祖::讳 伯通公,字:原名;号:石谷,德配欧氏。浩封授嘉议大夫由进士及第授大理寺,右评事辅副累官。河南按察司佥(qian)事六典乡试提督,河南浙江两省学院,历云南贵州按察使升贵州镇巡。崇祀乡贤,祠表其坊为:【当代真儒】。学者称为:石谷夫孑,后有天子坎。生于大明正统六年辛酉岁(1441年)四月已已日,广安州龙溪里健生。殁于大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戍岁三月十八日,享年六十有二。配欧氏,浩封三品淑人。生于大明正统壬戍年九月丙戊日赋生;殁于大明弘治禾年三月十九日。葬于广安州望溪里鹄山青莲寺,与其夫合葬共坟。立碑并有墓志铭,行述载有本宗吴氏族谱,谱内甚晰。生二子:长子,蔫公;次子:华公。
述授诰  嘉议大夫,伯通公,字原明,号石谷,生于明朝元(应为6年)年辛酉岁四月巳巳日,地点望溪里鹄山(今观阁)。终年62岁。壬戍年三月十八日午时去逝。葬于癸亥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祖坟之右。
封诰  三品淑人,欧氏,生于明朝壬戍年九月丙戍日。于弘治乙丑年三月十九日子时去世。二老共坟,建有碑记。生一子“蔫公”。
注:石谷公由进士第授大理寺右评事转为副累官。任河南案察司兼六典乡试提督。河南、浙江两省学政。后历任云南贵州案察使后为贵州“镇巡”,逝世后在崇祀乡建有牌坊。名曰:“当代真儒”。清嘉靖十三(1534年)年被英国人折毁。具书控告到府,立案后,州主又另行重建复原终讼。
六世祖:讳 蔫公,德配刘妣。浩封进士,生于大明天顺七(1463年)年癸未岁八月十六日吉时。德配刘妣,刘氏生于大明天顺九(1465年)年九月十六日赋生。生子一:国祯公(观塘分支记载吴一品也是吴蔫之子,但马坝吴氏家谱没有记载)。
七世祖:讳 国祯,字:汝祥,大明敕授千户。生子有二:长子,道达公(本世系);次子:道权。
八世祖:讳 道达公。道达公德配徐妣、妣妣生二子:长子,承清;次子:承学公(本世系)。
九世祖:讳 承学公。生子二子,长子养初公,次子养纯公。
十世祖:讳 养初公(本世系),殁于大明末年崇祯岁年间,明末遇害,年庚无考。生子一:润公。
十一世祖:讳 润公,字:敬周。德配杨妣;生于天启四(1624年)年甲子岁,六月初二日子时健生。殁于康熙三十二(1693年)年,癸酉岁七月十二日,未时去世。德配杨氏。
杨氏:生于天启二年壬戍岁正月初一,申时赋生。殁于康熙十一年壬子岁,十一月十三日吉日去逝。葬在广安州望溪乡仙峰里,地名大坟坝与润公共坟。立坟并有碑,内有墓志铭,碑刻载有谱叙。生二子:长子,曰富;次子,曰贵(本世系)。
十二世祖:讳 曰贵公,润公次子,字荣廷,德配朱氏。曰贵公生于大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岁三月初六,子时健生,享年六十有四。殁于大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岁十一月初三日,戍时去逝。葬于广安州崇义乡金泉里马坝三圣寨坎下,吴家上湾宅后。辛山乙向共坟,立有碑并叙。生三子:长子,暹(xian)公;次子:昇公;三子,晟公。
十二世祖:
润公之子,曰贵公,字荣庭,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岁三月初六日子时。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岁冬月初三日戍时去世。
朱氏,生于顺治丙申年八月二十九日丑时。于康熙辛未年冬月初十日未时逝世。葬在三圣寨坎下二老共坟。立有碑记。
十三世祖:讳 暹公,字:光阳。原配刘氏,继配罗氏。皇清例授明经进士。生于大清康十三(1674年)年甲寅岁四月初五,寅时健生。殁于大清乾隆五(1740年)年,庚申岁十二月二十五日。葬于广安州望溪乡仙峰里,地名大坟坝,与运廷公上层。
十九世祖昭定公三子:著林公,德配王老儒人。著林公葬于广安州望溪乡马坝里地名转龙桥山边。王老儒人:生皇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吉时赋。生;殁于公元一九六五年四月初二。生子一:运荣。
二十一世祖运荣公:生于中华民国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德配刘老儒人,生于中华民国六年五月初六日午时赋生。殁于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日寅时;葬于广安州望溪乡马坝里,地名阴阳井青龙嘴杨家湾桥上山前。
十三世祖
曰贵公之次子,昇公,字耀东,生于康熙二十五(1686年)年丙寅岁三月初八日寅时。于康熙戊戍(1718年)年四月二十三日申时逝世。葬在踏山寨坎下。
魏氏,生于康熙己丑(1685年)年二月二十二日亥时。于乾隆三(1738年)年戊午岁四月二十日逝世。
十四世祖
昇公之子,邦相公,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岁九月二十一日。于乾隆十七年壬申岁三月初六午时逝世。
毛氏,生于康熙乙酉年又四月二十三日卯时。于乾隆癸巳年九月初八日戍时逝世。
十五世祖
邦相公之三子,以清公,字艳诲,生于雍正十二年甲申岁三月二十九日寅时。
姜氏,生于雍正年正月初十日辰时。二老共坎,立有碑记。
十六世祖
以清公之次子,朝佐公,字廷耀,生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岁十二月初七日寅时。于道光十三年癸自巳岁二月初七戍时逝世。
李氏,生于乾隆庚申岁八月初七寅时,葬在老屋场地边。
刘氏,生于乾隆戍子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卯时。于道光辛卯年正月初七日戍时逝世。立有碑记。
十七世祖
朝佐公之子,大儒公,字席珍,生于嘉庆五年庚申岁十月初一日申时。于同治八年己巳岁四月二十一日丑时逝世。
十八世祖
大儒公之长子,德馨公,字九林,生于道光十三年癸巳岁四月十六日丑时。于光绪十八年壬辰岁二月二十五日亥时逝世。老屋后祖坟边。
张氏,生于道光十二年壬辰岁八月二十五日午时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岁六月三十日巳时逝世。
十九世祖
德馨公之长子,昭回公,字学颜,生于咸丰二年壬子岁八月初一日戍时。于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二日未时逝世。葬老屋后。
陈氏,生于道光三十年庚戍岁二月十七日酉时,于光绪六年冬月十三日申时去逝,葬于场地边。
李氏,生于咸丰九年四月十二日酉时。于民国二十年辛未岁九月十三日酉时逝世。葬在老屋古坟田。
德馨公子次子,昭囿公,字学圣,生于同治八年戊辰岁九月二十七日戍时。于光绪十五年乙丑岁九月十三日子时去世。葬在场地边。
黎氏,生于同治元年壬戍岁正月初二戍时。后改嫁富家。
德馨公子三子,昭图公,字学贤,生于同治十一年辛未岁六月二十三日戍时。地点三升寨,于民国庚辰年二月初五日酉时去世。终年七十平岁。葬在老屋古坟田。
张氏,生于同治九年庚午岁六月十九日戍时,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岁八月二十二日午时逝世。终年六十六岁。葬在老屋三升寨坎下。
[天寿公始祖入川渊源]
湖广填四川中的文献资料记载:此次“湖广填陕南”除采取优惠经济政策招来移民外,朝廷还采取了强迫迁移的政策,顺治、康熙两朝,朝廷两次两强迫迁移,使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濒海居民辗转迁入内地。移民历经千辛万苦进入秦巴山地,大致是由东至西,先自平原,再进深山。至乾隆年间进入尾声。
入川姓氏简介
第一广安州(广安县)“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安、麻城、通城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六点六四。湖北、湖南合计约占百分之六十。
吴氏志谱介绍:吴氏最早是元朝末年即一三三七年至一三三八年入川都是避乱入川的;其中王氏也加入了入住广安。陈氏也一个氏族入川的。
在这次移民浪潮中,前文提及的湖南长沙吴氏家族的部分后裔池成为为支移民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支吴氏先祖吴天寿公在元朝末年即一三三八年至一三三九年间为了躲避红巾军战乱,由当时的湖广行省;武昌府所管辖的通城县迁移到四川行省广安州望溪里鹄山(今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广安州新志》记载“吴氏旧志其先本湖广之通城县元末有天寿者避红巾贼乱卜居广安州北望溪里兴家焉”。初来乍到的我祖吴氏先辈到了广安后,面临的是整片的山坡,本来就少地的观音阁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宜种植的土地,而当地人也是撬天吃饭,有雨水就种植,没雨水土地就荒废着。
   [上古世系]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流域(今陜西西北),以地名为姓,曰姬。其时黄帝大力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有熊氏壮大起来。后来黄帝与西方的炎帝两个部落联合,在今河北涿麂艰苦迎战蚩尤侵,最后擒杀了北上的蚩尤。后黄帝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生活在公元前约二千七百年左右。从此,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在一起,经廷长期的发展,为后来华夏族的形成奠趸了基础。黄帝卒,葬桥山(今陜西黄陵县西北)。帝纳妃四个,生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有十四人,其无考。帝原配正妃西陵氏,曰缧祖,教民育蚕(蚕),生子二:嚣、昌意。此为上古世系文字谱开始。黄帝为一世 二世:玄嚣黄帝长子,昌意黄帝次子
嚣:黄帝长子,因生于穷桑,号穷桑氏,立国于青阳,亦号青阳氏。继天子之位,徙都曲阜,以金德立,又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伏羲之德,故曰少昊。卒葬山东兖州曲阜县。禅帝位于昌意之子颛顼。生子:桥极。
昌意:黄帝之次子,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子五个:长子,鲜卑、次子,悃、三子,流、四子,安、五子,颛顼。
三世:桥极
嚣之子,生二子:长子名曰,帝喾;次子名曰,帝蝉。
四世:帝喾
桥极之长子,姓姬,一作帝佶,又名炱(史记作岌),号高辛氏。传说享寿九十九岁,在位七十年,葬濮阳顿丘城南面台阴野处(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又说葬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今河南省睿县西)。帝喾传说为炎帝联盟重要首领,年十五岁辅佐颛顼,受封于辛,被立为族子,他所领导的部落由八个世族组成。三十岁取代天子;娶妃子邰氏女姜姬,生子:弃(即后稷),次妃有绒氏简狄,生子契,三妃陈锋氏女庆都,生子:尧,四妃[女取]訾氏女常仪,生子:挚。
五世:后稷
后稷,帝喾之长子,名弁。谙熟农耕,被帝尧举为农师,教民稼穑。葑于墨邰(今陕西武功),成为周部落原始祖。卒葬于邰,誉为农神,武功建有“后稷祠”。生子:婺玺。
六世:婺玺
婺玺,后稷之子。生子名曰:叔望。
七世:叔望
叔望,婺玺之子。生子名曰:不窋。
八世:不窋
不窋,叔望之子。仼夏王朝农官司,帝孔甲时,为政腐败,不重视农事,废弃农官。不窋被迫逃至西部戎犾之间(今陜西安化一带),仍不辍农耕。卒葬庆阳。生子名曰:鞠陶。
九世:鞠陶
鞠陶,不窋之子。生子名曰:公刘。
十世:公刘
鞠陶之子,从不窋至公刘在戎狄地区复修后稷之业,形成了部落。为避免与戎狄冲突,率部落迀豳(今陜西旬邑、长武一带)。公刘在豳建庐舍、豕,开垦土志,划分疆场,分配土地,氏族成员过着“告老有资,居者有业,民赖其庆”的丰衣足食的生活。周之兴自此始。生子:庆节。
十一世:庆节
庆节,公刘之子,营造城邑于豳,在位共十一年。生子名曰:皇仆。
十二世:皇仆
皇仆,庆节之子,生子名曰:差弗(又作羌厶弗)
十三世:差弗
差弗,皇仆之子,生子名曰:毁隃。
十四世:毁隃
毁隃,差弗之子,生子名曰:公非。
十五世:公非
公非,毁隃之子,生子名曰:辟方。
十六世:辟方
辟方,公非之子,生子名曰:高圉。
十七世:高圉
高圉,辟方之子,生子名曰:俟牟。
十八世:侯牟
侯牟,高圉之子,生子名曰:亚圉。
十九世:亚圉
亚圉,侯牟之子,生子名曰:云都。
二十世:云都
    云都,亚圉之子,生子名曰:公太。
    二十一世:公太
公太,云都之子,生子名曰:组绀。
二十二世:组绀
    组绀,公太之子,生子名曰:诸盩(洲)。
    二十三世:诸盩
    诸盩(洲)组绀之子,生子名曰:公叔鉏
    二十四世:公叔鉏
    公叔鉏,诸盩之子,生子名曰:古公亶父。
二十五世:亶父
亶父,公叔鉏之子,号古公。在豳地居住了“三百余岁”(《史记•匃奴列传》),期间西北熏育戎狄部落逐渐强大,纷纷向渭水流域移动,不断侵扰豳地。古公多次将财物给予他们,以求平安无事。但戎狄贪得无厌,进而侵占土地,掠民为奴。民众愤怒,要求与之拼战。古公亶父为了不让民众无故流血牺牲,便带领部落成员忍痛离开了经营十几代的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逾梁山,最后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今属陜西扶风县)。古公亶父在周原定疆界,别条理,设官制。改变了游牧部落讶习俗,定居下来,建城郭,成村邑,造宗庙。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浚沟河,治田畴。因而归附者众,“民五倍于初”,已具国家雏形。古公亶父所建立的小邦国,得到了商王朝的赏识,“赐以岐邑”,并以其他为国。叫周,又叫周姬。相传古公亶父寿九十八岁,卒葬岐山周原,后尊为周太王。其车泰伯与弟仲雍奔荆蛮建立“勾吴”。娶太妊为妻,生三子:泰伯、仲雍、季历。
[泰伯、仲雍位下二十世世系]
泰伯一世祖 :泰伯、仲雍、季历
泰伯:古公亶父长子。姬姓;锡谱和其他部分谱作泰伯,又叫太伯。出生于公元前1285年,约殁于前1194年。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吴姓开氏始祖,吴国第一代君王。姬姓,因地处商末岐山(在今天陜西)周原,故姬姓族人从此称为周人。泰伯还有二个弟弟,一个叫仲雍,另一个同父异母弟弟叫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深得太王的喜爱。太王曾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有意将姬姓天下传位于昌。但按照氏族传统,王位只有由嫡长子继承,而季历排行最小,没有承袭王位的资格。正在太王左在为难之时,泰伯、仲雍便立意辞让王位,让季历顺利承袭。于是泰伯与弟仲雍托辞外出釆药,同避荆蛮,最后定居梅里。居梅里后,当地居民归附者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君王,称吴泰伯,自号“勾吴”。后来季历继位成周季王,他的儿子姬昌也成为周文王。到了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后,因泰伯无后,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虞候。泰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几千年来,民无德而称焉。”泰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在位四十九年。薨于武乙四年丙寅(据锡谱,享寿九十有一,葬梅里东之皇山(今称鸿山)。锡谱记载:泰伯无嗣,立弟仲雍长子季简为嗣。
仲雍:古公亶父次子。名熟哉,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庚子(据锡谱,王世年与干支年肘间不符。)。古公幼子季历之子昌有圣瑞,古公欲以国传昌,仲雍知父意,遂从胞兄泰伯借为父采药为名,南奔荆蜜。泰伯无子薨后由仲雍即伍为勾吴第二代君主。周武王灭商后追封为吴伯。在位五年,薨于殷帝乙二年辛未(根据无锡大宗宗谱记载),享寿九十二岁葬海虞山(江苏常熟市虞山)。娶洪氏,生二子:长子:季简、次子:居简。
泰伯二世:季简、居简
据无锡宗谱记载:泰伯嗣子。其他谱记载:仲雍长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勾吴第三代君王,在位三十一年。葬虞山(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娶高辛氏生子二:长子:叔达、次子:叔夏(无考不详)。
泰伯三世祖: 叔达
季简长子。生于殷康丁十三年甲寅,公元前一二零七年。(据无锡吴氏统谱记载)。勾吴第四代君王,在位十八年。娶伊氏,生二子,长子:周章、次子:虞仲。
泰伯四世祖:周章、虞仲
周章:叔达长子。生于殷帝乙二十二年辛卯,公元前一一七零年(据锡谱记载)。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后知伸雍曾孙周章已为吴君王(勾吴第五代君主),遂封为吴伯,主泰伯祀(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列为侯。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虞山(今江苏虏熟市虞山)。娶娰氏,生二子:长子名曰:熊遂;次子:名曰赟。
虞仲:叔达次子,字仲武。周武王封之于河东虞城(故夏之墟),主仲雍祀(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是为虞公。娶李氏。其后子孙以国为姓。传国十二世,为晋所灭。为虞始祖,衍传不载。
泰伯五世祖:熊遂、赟
熊遂:周章长子,生于商纣二十年戊辰,公元前一一三三年(据无锡吴氏宗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第六代君王,在位四十八年。娶公冶氏,生子,名曰:柯相。
赟:周章次子,封安阳侯。葬无锡安阳山东麓,称葫芦城。山以侯名,子孙合葬七十余冢,俗称鬎疬头阳山。其后裔记载不详。
泰伯六世祖:柯相
柯相:熊遂之子。本名曰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约生于周武王(姬发)乙已『(公元前一零九六年)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第七代君主在位三十年,葬无锡邑柯山。娶端木氏。生子曰:疆鸠夷。
泰伯七世祖:疆鸠夷
疆鸠夷:柯相之子。约生于周康王壬午年『(公元前一零五九年)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第八代君主,在位五十一年。娶公羊氏,生子名曰:余桥疑吾。
泰伯八世祖:余桥疑吾
余桥疑吾:疆鸠夷之子,又叫余桥夷吾。生于周昭王己未(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年为吴国第九代君主,在位三十八年年。娶公孙氏,生子二:长子:柏卢,次子:柯卢。公薨,传位于次子而柏卢让位无考。
泰伯九世祖:柯卢
柯卢:余桥疑吾之次子。生于周穆王丙申年(根据无锡吴氏宗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第十代君主,在位五十九。娶姚氏,生子名曰:周繇(you)。
泰伯十世祖:周繇
周繇:柯卢之子 。生于周穆王癸酉年(根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国第十一代君主,在位三十二年。娶李氏,生子:名曰,屈羽。卒年不详无考。
泰伯十一世祖:屈羽
屈羽:周繇之子。生于周懿王庚戌年(根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的第十二代君主,在位三十四年,卒年不详无考。娶林氏,生子名曰:夷吾。
泰伯十二世祖:夷吾
夷吾:屈羽之子。生于周厉王丁酉公元前八六四年(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笃十三代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卒年不详无考。娶邱氏,生子名曰:禽处。
泰伯十三世祖:禽处
禽处:夷吾之子。生干周共和甲子公元前八三七年(根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第十四代君主,在位三十九年。卒年不详无考,卒年无从可査。娶黄氏,生子名曰:吴转。
泰伯十四世祖:吴转
吴转:禽处之子,又名君转。生于周宣王庚子公元前八零一年,根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第十五君主,在位四十一年。卒干时间不详无考。娶轩辕氏为妻,生子名曰:颇高
泰伯十五世祖:颇高
颇高:君转之子,生于周平王壬辰公元前七四九年。根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第十六代君王,在位九年。卒年不详无法考证,娶妻殷氏,生子有二:长子句卑;次子:句余︵无考︶。
泰伯十六世祖:句卑
句卑:颇高长子,句:一作勾,或作旬,又名毕珍。生于周庄王四年戊子公元前六三九年(根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袭封吴伯,吴国第十七代君主,在位五十一年。卒年不详,无考。娶妻高辛氏,生子二名日:长子:去齐,次子:去樵。
泰伯十七世祖:去齐、去樵
去齐:句卑长子。生于周惠王二十五年甲子岁即公元前六五七年,根据无锡吴氏大宗统谱记载。薨于周定王乙亥公元前五八六年。袭封吴伯,吴国十八代君主,在位三十五年。娶妻邱氏,生子一名曰:寿梦。
去樵:句卑次子。字云臬。与鬼谷子同师,混元真人。去樵的衍传别详,无法考究。
泰伯十八世祖:寿梦
寿梦:去齐之子。名乘,字熟姑。生于周襄王三十年庚子岁,公元前六二一年。袭封吴伯,吴国的第十九代君主,在位二十五年。在位期间,与中源交流,引进史原文化。吴国传至寿梦,国家开始强大,诸侯尊为盟主,建陪都平江(今江苏的吴县)。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薨于周灵王十一年公元前五六一岁九月,享年六一岁。娶文氏,生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吴佩孚之祖)。
泰伯十九世祖:诸樊、余祭、余昧、季札
诸樊(公元前560-公元前548在位):寿梦长子,名谒。生于周灵王十一年,吴王寿梦薨,摄国政。既除丧,遵父命,让位于季札。札不受,诸樊乃继位称王。薨于周吴王二十四年癸丑,在位十三年终年四十八岁。遗命传位于二弟,依次相传于季札,以承先志。娶陶氏,生子二:长子曰:光、次子:夫概。
余祭(公元前547-公元前531在位):寿梦次子,名戴。生于周定王十八年壬申。袭兄诸樊王位,在位四年。薨于周景王元年丁巳岁五月。娶华氏。
夷昧(公元前530-公元前527在位):寿梦三子,字夷末。生于周简王五年庚辰。袭兄余祭王位,在位十七年。薨干周景王十八年甲戌。四弟季札刍当立,季札辞,乃立长子僚为王。娶谢氏,生子有三:长子:僚(公元前526-公元前514在位)、次子:盖余、三子:烛庸。
季札:寿梦之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岁四月十八。诸樊让国于季札,季札不授。封以延陵,食釆终身,祢延陵季子。又封以州来,号延州来季子。迨余昧卒,承先志授国季札,季札让避,遂立僚为王。后公子光刺王僚自立,季子曰:“茍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薨于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享年九十二岁,葬晋陵县北申浦之西(今江苏江阴县申港)。孔子题墓碑曰:“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适配高氏,生五子:长子曰逞之(早逝,葬山莱芜县西北)、次子征生、三子曰:重道、四子曰:子玉、五子曰:木熹。
泰伯二十世祖:光、僚
光(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在位):诸樊长子。号阖庐,一作阖闾。时吴王余昧薨,吴人立其子僚为王。周敬王五年,僚伐楚,楚发兵绝其后,吴兵不得还。完乘机使专诸刺僚,自立为王。周敬王二十四年,阖闾兴师伐越,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南),吴师败,阖闾伤,遂引兵还。卒于陉(去槜李七里),葬姑苏城西北九里海涌山,即江苏苏州虎丘。在位十九年。娶官氏,生子:名曰夫差(公元前495-公元前473在位)(详见夫差大系统)。
僚:夷昧长子,一名州。生于周景王十八年,夷昧薨,四弟季札当立季札让位,乃立僚为王,在位十二年。周敞王五年,僚率师伐楚,公子光与伍子胥密计刺杀王僚。葬于江苏苏州市城西南狮子山。娶钟氏为妻,生子:名曰庆忌(被要离刺死后无考)。
逞之:季札长子(详细见逞之大系统),《中华吴氏大统宗谱》。
征生:季札次子(详细见征生大系统),《中华吴氏大统宗谱》。
重道:季札三子(详细见重道大系统),《中华吴氏大统宗谱》。
子玉:季札四子(详细见子玉大系统),《中华吴氏大统宗谱》。
木熹:季札五子(不详,无考)
   [征生大系统(征生系二十世系—六十三世系) ]
泰伯二十世祖:征生
征生:季札次子。名晹,字未熙。生于周灵王二十二年辛亥。仕周,为敬王将。适齐,齐景公妻之以女。卒葬葵邱,即今山东淄博。生二子:启蕃、畴颖(广东、福建宗亲议定,畴颖系简子之子,简子即征生。本次统谱据其意见,将简子系统单列于征生大系统之后,存疑待考)。
泰伯二十一世祖:启蕃
启蕃:征生长子。一名启明。长而好勇。父征生去世时,正值齐平公在位,田常专权,姜氏齐国日衰,启蕃难以于立足,从齐奔鲁。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又是大圣人季札之孙,鲁定公器重之,辟为相国。后殁于陈,葬高平(一说山东曲阜)。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生子:名曰诩 。
泰伯二十二世祖:诩
诩:启蕃之子。定居鲁国祟儒家学派,弃政从儒。师从孔子弟子颜高门下,我国最早儒家研究学者。居鲁,葬山东曲阜。娶田氏,生二子:长子名曰,暨(无考)、次子名曰,售
泰伯二十三世祖:售
售:诩的次子。居鲁国,游学颜高之门。卒葬琅琊之曲泽。娶卓氏,生三子:长子名曰泸(一作瓐)、次子弥庸、三子名曰裔 。长房、三房俱另详。
泰伯二十四世祖:弥庸
弥庸:售的次子。从左人郢游琅琊曲泽。因卷入鲁国“三桓”政权斗争,失利后逃亡前往晋国。卒葬山西翼城。娶颜氏,生二子:长子名曰句余、次子名曰句禫(另外详细介绍)。
泰伯二十五世祖:句余
句余:弥庸之长子。或作勾余。生在山东曲泽,后直奔山西。卒葬于山西翼城。娶智氏,生子:名曰蹶由 。
泰伯二十六世祖:蹶由
蹶由:句余之子。名直,字子山。卒葬山西之绎里。卒葬绎里。娶公西氏,生子一申  。
泰伯二十七世祖:申
申:蹶由之子。从山西迁居楚首都陈丘(今河南淮阳)。仕楚,为威烈王大司马。秦并六国,奉母挺避庐山,耕隐终身。娶蘧氏,生二子:长子芮、次子筵。(注:谷倚在《少微公墓志铭》中记述:“申公有高节,事楚谪鄱阳,齐人说劝入齐,申不从,寻迁畲干令”。)
泰伯二十八世祖:芮
芮:申的长子。孝性义。秦始皇时为番阳(今江西鄱阳县)令,甚得民心,号曰“番君”。秦末举义兵以应诸侯,佐义军灭秦有功,封为衡山王,定都邾。后又于汉高帝五年已亥封长沙王,都临湘(湖南省长沙市),食邑三千户。卒于高帝五年已亥,谥曰文。《汉书》有传。葬湖南开元寺旁,后迁葬婺源县鸡山(墓今尙存)。娶商氏,封王夫人,生四子一女:长子曰:臣、次子曰:郢、三子曰:浅、四子曰:汤 ;女一,适英布。
 泰伯二十九世祖:臣
臣:芮的长子,字廷用。汉高帝六年庚子六月,袭父爵封长沙王。出入禁闱,行履端方,职司操慎。凡决大议,皆合帝意,高帝贤之。卒谥忠助,葬于长沙。娶田氏,生子:回,女一,适齐怀惠王。
泰伯三十世祖:回:臣的子。汉惠帝二年袭父爵封长沙王,事文帝。文帝命贾谊为其太傅,数上疏陈政事,帝嘉纳之。(按:此说法据锡谱。正史记载:贾谊仕长沙国的时间兴此时的说时间不符)。卒谥文烈,葬栎阳东三十里。娶楚元王姐刘氏,封王夫人。生子二:长子名曰右、次子名曰:陡。
泰伯三十一世祖:右
右:回的子,字广大。袭王爵。汉景帝十四年北锹匈奴寇边,帝遣右伐之。殁于边,归葬阳武,谥肃武。娶丞相陈平之女,封王夫人。生子名曰:羌。
泰伯三十二世祖:羌
羌:右的子。一作著字文光。景帝朝袭长沙王爵。武帝朝兴周亚夫同佐国政,有祖父之风。卒谥昭武,葬阳武。娶张廷尉释之女(据义乌民国甲子木刻本《延陵吴谱》,以下简    乌木刻本)。锡谮(zen)记载:羌生二子:长子衍陵、次子胤陵。他谱及《史记》、《汉书》载:著差)无后,国除。
泰伯三十三世祖:衍陵(长陵)
衍陵:羌的子。锡谱载:衍陵,羌子。他谱载:长陵,千秋子。锡谱载:羌陵,字宗孝,袭父长沙王爵,时谓五世王侯一门盛事。后以事谪 (zhe)蒲板。卒葬上板,娶大将卫青之女,封王夫人。生子:全。
泰伯三十四世祖:全
全:衍陵之子。锡谱记载:衍陵子,他谱记载:长陵子。此次统谱暂保留两种不同的意见,以备后孝。全,仕城门尉,宜帝朝为廷尉(义乌木刻本记载:娶县令之女,冉氏。卒葬板上。生子二人:长子名曰:隆、次子名曰:盛。)
泰伯三十五世祖:隆、盛
隆:全的长子。迁徒定居安徽毫州,卒葬于毫下。娶端木氏为妻,生育二子:长子名曰:复兴、次子名曰:复奇。
盛:全之次子。生子:复融(不详)。
泰伯三十六世祖:复兴、复奇
复兴:隆的长子。居南阳,字善卜。卒葬宛平(义乌本刻本记载,葬宛上)。娶张氏,生子名曰:章。
复奇:隆的次子。迁徒今天的安徽合肥市。生子一:名曰,兴一(另外有记载)。
泰伯三十七世祖:章
章:复兴之子。字伟君。西汉末年,抹风平陵人。治尚书,为尚世名儒,教援生徒。为王莽所害,葬于宛平。娶季路的九世孙女,生三子:长子:尉(演)次子名曰:汉、幼子名曰:翕(洽)。
泰伯三十八世祖:汉
汉:章的次子。字子颜。生于汉成帝甲辰年。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有勇有谋。初为亭长。新莽末,亡命至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贩马为业,往来燕、蓟之间,所至之处皆结豪杰。刘玄称帝更始元年仼安乐令。后归刘秀,授偏将军,征发渔阳等郡骑兵以应。刘秀即帝位,汉率军入蜀讨公孙述,八战八克,升任大司马,封广平侯,食采四县为云  二十八将之一,名列第三。卒谥忠侯,绘像云台。卒葬枣阳县三里。娶傅士卫公女,诰封夫人,生子二:长子成、次子武。
泰伯三十九世祖:武
武:汉的次子。字武方,娶孙氏。生子一:明   。
泰伯四十世祖:明    。
明詧(cha):武的儿子,娶兆氏为妻,生子一:谷。
泰伯四十一世祖:谷
谷:明詧(cha)之子。濮阳县令(据部分谱记载)。娶夏侯氏,生二子:长子名曰城。
泰伯四十二世祖:域
域:谷的长子。博通五经。东汉安帝征为太常博士,不就。卒葬四省温江县。娶邵氏,生二子。长子名曰:乾英、次子名曰:匡。
泰伯四十三世祖:匡。
匡:域的次子。斩何苗、许相等,匡授司禄校尉,任魏中将军。娶妻司马氏,生子一:名曰:尊。
泰伯四十四世祖:尊
尊:匡的儿子。又名兴。汉恒帝时任御尉。娶妻夏侯氏,生子二:长子名曰:弦、次子名曰:郭。
泰伯四十五世祖:弦
弦:尊的长子。字孟学,任金吾尉。娶妻张氏,生子一。名曰:     。
泰伯四十六世祖:质 。
质:玄的儿子。字季重。生汉喜平五年丙辰。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名闻暇尔,兴曹丕弟兄为好友。曹丕即位,征质,兴其车贺同到洛阳,拜为镇威将军,封列侯。卒于魏太和四年庚戍,终年五十四岁,溢威侯。娶冯氏为妻(仙居谱记载陈氏),生子一名曰:应、生女一:嫁司马昭为妻(西晋建立,吴氏为晋武帝司马炎继母,被尊称 为吴太妃)。
泰伯四十七世祖:应   
应 :质的儿子。字温舒,西晋时期做官到尚书。曾经上奏皇上,请求皇帝改变他父亲的谥号。娶曹氏为妻,生子一,名曰:康
泰伯四十八世祖:康
康:均的儿子。字子仲。金吾司马。娶朱氏为妻,生子有四:长子名曰:廷、次子名曰:矶 、三子名曰:玛、幼子名曰:坚。
泰伯四十九世祖:珽
廷:康的长子,字逸少,娶陈氏为妻,生三子。长子名曰:宗献、次子名曰:宗芳、幼子名曰:宗惠。
泰伯五十世祖:宗献。
宗献  :廷的儿子。字旭。曾任官至待郎。娶董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名曰:威、次子名曰:壮。
泰伯五十一世祖:威
威:宗献之长子,字王州。娶金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名曰:坦之、次子名曰:隐之。
泰伯五十二世祖:隐之
隐之:威的次子,字处默。生于穆帝永和四年。  时太守。中书太郎,为官清俭廉洁,为当时著名的清官廉吏。任广州刺史后,一改领南往曰贪赃枉法之风,受朝庭嘉奖,深得百姓尊敬。回朝后官任度支尚书、中领将军。殁于东晋义熙九年壬子。娶刘氏,生三子。长子名曰:旷之、次子名曰:延之、幼子名曰:旺之(据大多数谱所记载的资料)。
泰伯五十三世祖:延之
延之:是隐之的次子。任翻阳(今江西省鄱阳县)太守。娶赵氏为妻,生子:名曰:咏。
泰伯五十四世祖:咏
咏:延之的儿子(忠之后裔)。字重熙,娶妻王氏。生子一,名曰:云。
泰伯五十五世祖:云
云:咏的儿子。字世龙。娶妻刘氏,生子一,名曰:诚。
泰伯五十六世祖:诚
诚:云的儿子。字安诚,生于南北朝宋后广帝元徽元年癸丑。精通经史、谙声韵。肃梁天监三年甲申诏定雅乐,仆射沈约荐于朝,拜为少尹,不起。娶程为妻。生三子,长子名曰:柳、次子名曰:均、幼子名曰:元(柳、元居休亭)
泰伯五十七世祖:均
均:诚的次子。字叔庠(xiang),号宗原先生。生于南北朝萧齐永元二年庚辰。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博学善词赋,文风清逸不群,号称(吴均体),一时学者争效之。梁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任朝官时,因私撰《齐春秋》,梁武帝恶其实禄,焚其书稿,免职 。后奉沿撰写《通史》,未完成而卒。曾注范晔《后汉书》,著《庙记》、《十二州记》等书百余卷,又有《续齐谱记》一卷,文集二十卷。娶妻刘氏,生三子。长子名曰:钦、次子名曰:歆、幼子名曰:歙。
泰伯五十八世祖:钦
钦:均的长子。字永敬。生于南北朝,梁中大通庚戍年。博涉经史,官拜长史,曾参与策刘讨侯景,事情败露被杀害。娶妻程氏,生子二。长子名曰:授、次子名曰:摘(摘生:文富、文贵、文远、文通,另谱)。
泰伯五十九世祖:授
授:钦的长子。生于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壬申。为人机警,记闻博洽,善骑射。隋文帝开皇九年己酉,徒韩擒虎灭陈,谕功授参军。娶妻辛氏,生三子。长子名曰:文崇、次子名曰:文尉、幼子名曰:文得。(长子和幼子另有记载)。
泰伯六十世祖:文尉
文尉:授的次子。生南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乙未。隐士,有贤才。隋末英雄并起,晋阳令刘文静为李渊、李世民访贤士,劝其出仕。公答曰:(我有先人敞卢足以蔽风雨,薄田足以供饮食,读书谈道足以自乐,不愿仕也)。娶陈氏为妻,生子二。长子名曰良、次子名曰:源。
泰伯六十一世祖:良
良:文尉的长子。字良佐。出生于隋开皇丁巳年性孝友,孝子读书不辍。娶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名曰:义方、次子名曰:义永。
泰伯六十二世祖:义方
义方:良的长子。生三子:长子名曰:太微、次子名曰:少微、幼子名曰:保微。
四、少微公位下:六十三至九十世
泰伯六十三世祖:少微
少微:义方次子。字仲材,号?谷,安微省歙县人。生于唐贞观(六三六年),总章戊辰六六八年举进士。为唐代文学家,与武功富嘉谟、太原主簿谷奇,皆以文词著名,时称  (北京三杰)唐初,天下文章尚徐(陵)、庚(信),浮俚不竟,气调益弱,独少微、嘉谟为文屬词,一反流俗,皆以儒家经典为本,崇雅黜浮,浮原雄迈,文风清新,文体变大,时人争效之,称为(吴富体)。著有《文集》五卷,《经籍志》十卷(只存残章,见于《全唐文》、《全唐诗》)。卒于唐神龙丙午(七零六年),葬于安徽休宁县北廊外老柏墩(于石舌山),寅山申向碑文云:(大唐左台御史少微吴公之墓)。配朱氏为妻,与夫合葬;继配黄墩程氏;继配登源汪氏;再继配武阳公李大亮四女,享年七十有人。生三子,长子:隆术、次子:巩 、幼子名曰堪。
泰伯六十四世祖:巩    
巩:少微的次子。字定国,又字叔固,生于唐显庆戊午岁(六五二年)累迁殿中侍御史,唐开元间官至紫微省中书舍人,开元十八年为集贤院直学士,以文学闻名,改石舌山为凤凰山,莲池为凤凰池,吴里为凤湖街。卒于唐玄宗天宝甲申年。享年八十有七,葬休宁一都四保杨塘金钗坞,又名择木坞(注:沧州左  谱为[葬石舌山])。配郑氏,与夫合葬;继配刘氏,封夫人,葬品塘:继配王氏,生一子:曰:泉。
泰伯六十五世祖:泉
泉:巩的儿子。字星源,生于唐仪凤戊寅年(公元六七二年)。唐肃宗朝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长史。葬休宁品塘双松坞。配王氏,葬八都郎吴家坞金山人住后。生三子,长子名曰:诠、次子名曰:瑶、幼子名曰:瑀  。公后裔人丁兴旺,支派繁衍,形浅新安左  吴氏五名门派系:莲塘派、金竺派、石岭派、城门派、业溪派。
泰伯六十六世祖:诠
诠:泉的长子。生于唐圣历己亥年,秉性明敏,终生隐居,不求仕进。兴汲群甄济相友善,济隐居青岩山,及出仕遭安史之礼。公叹曰:(济忧虑攻其中,形役于外。曷若吾耕读孝子之为得也!)葬休宁杨塘金钗坞。配汪氏,葬休宁十都东充口馒头山。生子二:长子名曰:淑溱、次子名曰:淑沆。
 [ 天寿公位上:六十七世至八十九世]
 
泰伯六十七世祖:淑溱
淑溱:诠的长子。生于唐玄宗开元辛酉年,官至太子赞善区休宁一都十保岩子山古塘。公后裔尤为兴旺发达,新安左  吴氏五大派中有三派(莲塘、金竺、业溪)出于其间。配程氏,葬休宁杨村上壮。生子一,名曰:矩。
泰伯六十八世祖:矩
矩:淑溱的儿子。生于唐天宝癸未年,官至宣德郎(按:锡谱为宣政郎,但新书唐收中均无此官,疑为宣德郎之误),居官清正,铁面无私,多次平反冤狱,受到士民的称颂。葬休宁一都稣塘蟹形。配范氏,葬夹源。生子三,长子名曰:明、次子名曰:能、幼子名曰:仁。
泰伯六十九世祖:明
明:矩的长子。字则诚,生于唐广德癸卯年,唐德贞元间任长沙太守,轻赋税,省库租。肃复兴宣抚荆湖,谓曰:[炎杞柄政,阿谀取容,乱且至,宣完缮为御寇计。]从之,终德宗之世,兵燹(xian)不及。葬休宁一都四保杨塘金钗坞。配汪氏,葬五都皇岗老柏山(墓旁曾遭赵宋盗掘,康熙戊申年经阖族控告起举)。生二子:长子名曰:道隆、次子名曰:道超。
泰伯七十世祖:道隆
道隆:明的长子。生于唐贞元乙丑年,宪宗元和庚子年任宣德郎,但新旧唐书中均此官,疑为宣德郎之误)。葬休宁一都杨塘吴家林(又名金钗坞)。配汪氏,葬村东峰(又名东村)。生二子,长子名曰:晋 、次子名曰:晃。
泰伯七十一世祖:晃
晃:道隆的次子。又名光,行五,生于唐开成庚申年。官至宣议郎,唐懿宗咸通庚辰年  徒歙西溪南,为左室(台)吴氏业溪派始祖,亦为肥东渤海吴氏兴一支始祖。卒于后梁开平戊辰年,享年六干有九,葬十五都龙塘山蟠龙形,乾向。配项氏,葬十五都江祁土项辛向;继配汪氏,葬夫墓右。生三子:长子名曰:胪、次子名曰:超、幼子名曰:百亿(按:石潭叙论堂谱为[四子:长子阮、次子超、三子亹 、幼子昈 ])。
泰伯七十二世祖:超
超:晃的次子。唐僖宗时作政苏垣,因黄巢之乱  徒江苏省苏州市閶门,为安徽迁 苏州支始祖。长子名曰:欢、次子名曰:余、三子名曰:安、幼子名曰:程。
泰伯七十三世祖:欢
欢:超的长子。居苏州閶门。生子二,长子名曰:守宁、次子名曰:守规。
泰伯七十四世祖:守宁
守宁:欢的长子。生四个儿子,长子名曰:仲享、次子名曰:仲原、三子名曰:仲吉、幼子名曰:仲昌。
泰伯七十五世祖:仲吉
仲吉:守宁的三子。生三子:长子名曰:文用、次子名曰:文简、幼子名曰:文旺。
泰伯七十六世祖:文简
文简:仲吉的次子。生二子:长子名曰仕伋、次子名曰:仕京。
泰伯七十七世祖:仕京
仕京:文简的次子。生二子:长子名曰:旦、次子名曰:彦。
泰伯七十八世祖:彦
彦:仕京次子。生六子:长子名曰:翼之、次子名曰:贯之、三子名曰:阜之、四子名曰:根之、五子名曰:文之、幼子名曰:一之。
泰伯七十九世祖:翼之
翼之:彦的长子。生个儿子:长子名曰:自知、次子名曰:自中、幼子:自牧。
泰伯八十世祖:自牧
自牧:翼之的儿子。生子一。名曰起  。
泰伯八十一世祖:起岩   。
起岩 :自牧的独子。生三子:长子名曰:如岡 、次子名曰:如 囦  、(又叫作困)、幼子名曰:如麟。
泰伯八十二世祖:如岡 。
如岡:起岩的儿子。生二子:长子名曰:应昌、次子名曰:   珍。
泰伯八十三世祖:应珍
应珍:如岡的次子。生三子:长子名曰:希德、次子名曰:希泰(按:并非子泰)、幼子名曰:希晟,其后裔居安徽池州。
泰伯八十四世祖:希晟
希晟:应珍的儿子。生子一:名曰:泊淮。
泰伯八十五世祖:泊淮
泊淮:希晟的儿子。生子一:名曰:寄山。
泰伯八十六世祖:寄山
寄山:泊淮的儿子。生子二,长子名曰:珍、次子名曰:谝。
泰伯八十七世祖:珍
珍:寄山的长子。为江苏省建湖县吴家桥支始祖(后又  至湖北省通城县,其后裔吴家桥通城均有)。生子一:名曰:世荣。世荣以兼桃兄珍嗣子。
泰伯八十八世祖:世荣
世荣:珍兼桃的儿子(嗣子,弟谝之子)。本为谝的儿子,其后裔均在通城一带生养。生子一:名曰:自延。(据吴氏通书记载为通城支始祖)
泰伯八十九世祖:自延
自延:世荣的儿子。生五子:长子名曰:吴爵、次子名曰:天禄、三子名曰:天序、四子名曰:天泰、幼子名曰:天寿。(天寿公又是其兄弟自明的嗣子,自明婚后无子,有后裔居通省[通城县平广无寨堡](马坝分支从这里接入)。
注:本章节的资料出自《中华吴氏大宗统谱》世系卷文字谱,江苏无锡《无锡吴氏谱》、《吴氏通书》、《楚北吴氏宗谱》等资料汇编而成。
泰伯、征生大系统少微系十三世一九十世天寿公位下一百二十世祖考志祥考。
泰伯资料部分是天寿公观塘分支广安市原浓洄工商所泰伯一百零七世孙吴志荣、泰伯一百零六世吴兴焕提供,编写由泰伯一百零七孙吴志东(文字辈)。
附:吴伯通作品:
 
一要堂铭        
心兮克一,欲净靡慝。具体浑然,爰立人极。藏密寂然,无极其德。内一静虚,外一动直。虚则无物,水止渊默。直则无挠,云行雨洽。明通公溥,优入圣域。
                俨若思堂铭
理即是心,心具众理。心有动静,心为动体。心方寂处,理未形时。气象俨然,未思若思。是名未发,清池白月。峙若兼山,不相侵越。如云藏石,雨尚含滋。天下大体,实在于斯。君子存诚,敬为之始。天地位蔫,万物育矣。
               敬斋铭
学贵涵养,主一斯得。不睹不闻,亦慎亦摄。必斋必戒,如祭如揲。赫然明命,顾视敢谢。是云持敬,静存动哲。从事于斯,神明厥德。
              义斋铭
万物有则,百为维正。则也在物,必格斯明。正乎在心,必讲斯精。天下正路,君子攸行。自反常缩,浩然气正。寒乎天地,贯彻古今。
              静斋铭
日旦而昼,匪夜何因。日元而春,匪冬孰根。静者动基,天人同源。无欲故寂,有生常存。
              虚斋铭
悬衡未欢,亘若参横。函鉴末照,湛然渊澄。此心真体,鉴空衡平。无欲洞洞,有主惺惺。
              动齐铭
日不长夜,夕以启晨。岁不大冬,阁极辟春。此心寂感,天地至神。藏而复显,大化同仁。
              直斋铭
泉出山下,其行匪揲。木生地中,厥萌匪揠。善端感物,木萌泉发。勿折勿碍,斯条斯达。
              明斋铭
水止湛湛,镜空昭昭。光景必映,研媸安逃。灵台无欲,碧天云消。理彻万微,义晰秋毫。
              通斋铭
心本虚明,义理贯穿。事至物来,触处洞然。譬之修岭,下有源泉。汇则灵渊,沛则流川。
              公斋铭
心一无欲,百虗皆公。本体廓然,与之大同。譬之县鉴,洞然中空。研媸随貌,私意安容。
              溥斋铭
心直而公,用周不穷。万物化育,因端扩充。学践斯境,天理春融。流通物我,圣公乃终。
             吴伯通     自赞
仁之居廓然,义之路垣。此天地之所以予我,与圣贤而同然。虽予足履之有未遍也,而其目之睹已了然。惟之死而心一靡他,又能无适而不皆然。则位虽止于三品,而寿拘乎百年,吾生也庶乎,其不徒然。
          广安十二景次    石谷:吴伯通韵
             秀屏积翠
好山献翠屏,黛苍阅世代。四时任推迁,颜色依然在,菁葱发不开。鬰鬰可人爱。轻风吹散云,青光何曾晦。
             篆水呈祥
图书和河洛,不知有灵水。神篆浮中流,何物乃能尔。石谷献嘉祥,乾坤泄妙理。惟愿江心字,年年常如此。
         龙窟儒林
山麓有蟠龙,昂然载地维。有时起风雷,鼓鬛乃于斯。禹门泛桃花,士孑沽泮池。神物司科甲,英贤当其期。
         猊峰神宇
猊峰虽有神,听民民自治。不知听于民,急急惟有媚。视民如土芥,缓急非其事。试看祸福来,何一非自致。
          龙门晓度
万丈渠江门,汹涛日夜泻。纵有飞渡舟,讵无轾篙假?旭日东方升,欵乃顺流下。试间摇橹翁,谁是知津者?
          鹤岭晴岚
昔人骑鹤升,高山拥瑞霭。鹤翔王母池,空遗朝霞在。雨余清光溜,不知更几代。丹成世何益,达士徒感慨。
          白塔凌云
文笔昂霄汉,突立无残缺。古人补学宫,惟愿生贤哲。履迹曾生稷,
感燕曾生契。稷契漙神功,不恃江边塔。
        甘泉漱玉
坤元含神灵,裂出止巳泉美。潺潺流不息,无乃见道体。源头喷玲珑,膏泽润遐迩。遍沃篆江田,何日能已已。
         凤洲佳兆
江中怱起洲,神人推拥来。一夜起风雷,怱然化作台。地灵不爱宝,文运将天开。槐花黄满枝,应取济世才。
        龙镜清光
滩头开一窍,明明如镜圆。空洞渣滓绝,闪烁自莹然。湛湛碧无波,渊渊应灵泉。江边遇新睛,清光射天上。
        谷城云瑞
古城含瑞气,叆叇藏城深。大风偶飞扬,油然本无心。天际密四合,须臾沛甘霖。三农可慰望,无烦龙起吟。
        画阁书台
古人读书处,森森行不攒。亭阁可就士,云山可细看。草痕遗篆隶,嵯峨耸奇观。形势占苓崕,脱酒非尘环。
     留春词  (明)吴伯通
红雨纷纷映落霞,杏花满地混桃花。山花无数燃山面,春恋山中魏野家。
淡淡春风一自凉,飞花无那点罗裳。行人莫谓春归去,蝶队成行蜂集房。谐谐黄鸟自相呼,花落却怜春色无。春色不知何处有,小车来处问尧夫。小薗花落亦成幽,山自迨迨水自悠。说与醉翁花不断,陶家又候菊花秋。风度飞花点竹林,送春细雨更纷纷。谁知春雨孚膏润,催起映苗拥绿云。
 甘 棠 书 院 记
                            ( 明 )  吴伯通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盖无无人不学也。先王之治与俗,斯其所以隆美而不可及与?国朝内有京师,外达府、州、县,以至里、社,皆有学,循古制也。虽家熟之制未举,而亦未若寺观然。私创有禁也,然有禁者,世人争竭力为之,其多至不可胜纪。聚沦灭三纲之人而豢养之,则天性人伦何由而明也?夫正学不明,邪说横流,惑人心术,一至此也,可悲矣!
夫成化癸卯冬(1483年),余自掖台辍提学事,奔先君丧以归,甫祥,而母氏复见背,荐罹闵凶,苟存不死,废书久矣。再期而祥,远近学徒稍有来者,以情事未平,未能纵观诸经。姑取礼可读,相与讲习之。已而来者颇众,因买田墓前,以资祭祀。适有隙地,背山而水,可庐。爰夷其垤而补其坳,谋作家塾其上,以居诸生,将即其中,教以学焉。
先是,督蜀学佥宪潘公考艺过道于郡,便吊余山中,因见其中有尤者焉,公状励之而进之于大学。于斯举也,因皆感奋,以赀相余首事。而郡守居巢王侯与闻余有作,惠然捐所收羡钱,不隶藏籍者若干佐其役,又去僧寺之私创者,籍其木瓦以归余。而洪都秦侯升自谏垣贰守吾郡,方承檄掌县政于渠,亦以日给余米来饩其匠,且致材木焉,资其缺乏。经始于丙午之秋(1486年)七月,踰四旬而讫其功。中为堂五间,左右翼以两斋,为间八,前为门一。堂后又累磴而上,有亢爽,复为祠,以祀上贤。于是仅取圣贤教人为学之要,揭名以训。堂曰一要之堂,斋左曰敬、曰明、曰通、曰静、曰动,右曰公、曰义、曰虚、曰直、曰溥。此周元公所示学圣之要诀也。谓:“一为要者,一者,无欲也。无欲易至,必自敬始。始则欲寡,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此心纯一矣。”小堂曰俨若思,祠曰崇德之祠,而总名之曰甘棠书院,因其地而名也。然后手书先师文公先生《白麂洞规》于石,刻置壁间,以为学则。凡学于此者,盖亦不待他求,而为学之则,常在目矣。惟顾堤不忘,必主敬以存其心,寡欲以养其心,使其,心纯一不杂,静虚动直,而能明且通,能公且溥,则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于此心,而作圣有基矣!又循其规而进,以广其业。于凡君臣之义、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夫妇之别、朋友之信,皆无极之散见。而吾人所当然而不容已者,必慱学之、审间之、慎思之、明辨之而笃行之也。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忿必惩,欲必窒,见善则则迁,有过必改,以修之,一处事也。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接物也。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必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则其学也,内外兼尽,本末不遗,如是而患友至于道者,未之有也。道有诸已,推以及人,裕如也。若夫科举文词之习,所资以进者,义理既明,践行已实,则其发于文词以应有司之求者,将见其言,泽如也。至其得失,命也;穷通,时也。吾安以俟之而已。因记创建端原,并述所惑与所闻,以告同志而相与勉焉。
 
吴育滨

作者QQ:676743580 IP:113.82.237.*
2017-9-16 22:46:07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埔陇村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埔陇村是姓吴的。在汕尾地区传出十一个吴氏小村。
吴太国

作者QQ:1359676245 IP:219.138.127.*
2017-9-11 14:51:13
湖北荆门牌楼吴姓族谱
洪兴开太运 继盛照荣芳 光耀传明德 家道必久长
吴让洲

2017-9-7 17:02:42
我有光绪二十三的老谱
我想找我谱上以前的宗亲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16.*
2017-9-1 17:02:49
瑞安吴氏通志 后记
  瑞安吴氏通志 后记
      吴义者
    自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筹备会)至《瑞安吴氏通志》编纂、完工出版,历时六年多时间。首先,有赖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太平盛世,族人安居乐业。其次,依靠各宗支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在编纂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都是在各宗族负责人的共同商讨大力支持下进行解决。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宗亲,都纷纷寄来资料,积极配合。编委人员、宗亲长辈们,不计报酬、无偿奉献地参加编纂通志工程,共投入误工1900多工(有登记的所有搜集资料工数),另有部分宗亲没有登记的。有50多个宗族及770多位宗亲慷慨解囊,至2017年7月底止,宗族宗亲捐资141.4876万元;银行利息等其他收入4.8639万元。六年多来办公用品、餐费、旅差费、捐赠、慰问、主编先生工资、打字员工资等支出22.4210万元;大型会议餐费16万元;寻祖访宗旅差费、香油费、捐赠费等8.7915万元;办公用具1.0957万元;一期通志1.2万元。合计:收入146.3515万元,支出49.5082万元,银行总余额96.8433万元。不但解决编纂《通志》出版的经费难题,而且为瑞安吴氏宗亲的活动场所,也提供了初步资金基础。同时编纂《通志》还得到闽福鼎、福安、莆田、漳州、南平,温州泰顺、平阳、苍南、乐清等吴氏宗亲的大力支持,提供重要的历史相关资料。编委人员不怕严寒酷暑,不顾年老体衰,为了《瑞安吴氏通志》早日成功,日夜操劳及辛勤付出……。
    从瑞安吴氏研究会(筹备会)开始,宗亲们从不认识、不理解,转为配合、关心与支持。宗族之间从陌生,变成同宗共祖,许多宗族迁离几百年、上千年在本次通志编写中宗亲团聚。通过《通志》编纂,理顺了瑞安吴氏五大宗族祖源及其他宗支祖源,98%以上族人的世系直至三千多年——泰伯公。
    在编辑《通志》期间,查阅瑞安吴氏四十多支宗谱,七十多份分谱,只有少部分宗族支系完整,大部分宗族谱源只有始迁祖,甚至部分宗族始迁祖也无法考证。
    为了深入了解和理顺瑞安吴氏各宗支祖源,通过电脑网络信息及谱源资料,搜索到所有瑞安吴氏历史祖源线索,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相关宗族成员,去浙闽各地进行寻宗访祖。
    2014年8月27日,吴义者带领“瑞吴会”代表10多人赴闽福鼎、霞浦长溪赤岸、宁德福安一带寻宗访祖,到处寻访瑞安吴氏相关祖源及支系。当天下午,在福鼎发现则茂公派下支系。
    28日上午,同行人到“福安吴会”驻地,对相关宗支谱源进行世系核对,经过一番认真探索,找到马屿玉岙始祖“达一公”的祖源。
    2016年5月27日,吴义者第二次带领“编委会”代表4人赴闽莆田、漳州一带寻宗访祖。使瑞安吴氏“华公”凤林支系找到宗源,了却90岁高龄吴顺录前辈多年来的心愿。
    5月29日上午,4人继续访族,又在福建漳州漳浦崎溪“种德堂”找到瑞安渤海郡则茂公祖源,并了解则茂公所有的后裔宗支世系情况。
    在修编《通志》将近尾声时,仍有二支祖源世系不清。就是上望、南垟、仙降等地始祖远公祖源;陶山、湖岭等地始祖允公祖源。
    2016年8月5日,吴义者第三次带领“瑞吴会”代表8人冒着烈日高温,赴闽莆田、南平一带寻找瑞安吴氏相关祖源。在莆田找到远公的祖源(远公属莆田祭公第12代、泰伯公第81代孙)。
    8月6日,8人又从莆田出发,一路寻宗到达福建“南平吴会”驻地,经过校对核实,允公属南平南山始祖穟公派下(穟公第五世、可博公第7世、泰伯公第72世孙),世系清晰,两地宗亲无比高兴,时隔千年宗族终于宗亲团聚。
    经过以上寻宗走访,直至认祖归宗,瑞安吴氏各支系,终于理顺祖源、世系清晰。为各地宗族宗亲的今后往来搭建了新的历史平台,与闽浙各地吴氏宗亲建立深厚宗族感情,充分体现“千年房族百年亲”的宗情氛围!为浙、闽吴氏文化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弘扬吴文化的精髓,作出很大的贡献!
    本《通志》编纂完成,归功于吴氏各支派提供的宗谱及相关资料。同时,参考《史记》、《辞源》、《苍南吴氏通志》、《平阳吴氏通志》、《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无锡史志》、《泰顺库村吴氏谱源》、《福鼎吴氏通志》、《福安吴氏通志》、《莆田吴氏谱源》、《漳浦吴氏谱源》、《南平吴氏谱源》等。吴氏源远流长,跨越时空三千多年,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和谱牒残缺不全,这次收编入志的40多宗族(70多分支)中,只有其个别宗支外纪始祖、祖源世系无法理清,而不敢无据妄为衔接,只好留待后人考证。
    编纂姓氏《通志》是一项新的课题,由于缺乏经验,又缺少编纂人手,同时编纂者水平有限,大家只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此项浩大的工程,其中肯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及误差、遗缺,希望广大宗亲与读者谅解,并期待吴氏后贤修正、补遗。

《瑞安吴氏通志》编辑委员会    
公元 二0一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16.*
2017-9-1 16:48:39
瑞安吴氏通志 前言
 瑞安吴氏通志 前言
     吴义者
    瑞安吴氏族人,为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丰功伟绩,2012年1月7日,宗族代表自发组织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由于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处着手、难以运转。直至2013年11月9日,召集瑞安各地吴氏宗亲代表,在汀田街道金后吴氏祠堂,召开吴氏宗亲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宗族(村)联络员等,聘任名誉会长。2014年5月3日,在塘下沈岙吴氏祠堂,召开编辑《瑞安吴氏通志》捐资动员大会。2014年6月22日,成立《通志》编纂委员会。2014年6月28日正式开始研究编纂《瑞安吴氏通志》。
    编写姓氏通志是一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孙中山先生的宗族组织论述: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若遇到亡国灭族的危机,他就怕祖宗血缘断继不由得不拼命奋斗,有了民族的团结还怕什么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
    1957年伟大领袖毛泽东谈及历史问题时指出:“收集宗谱、祖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会上与淮安代表座谈会上讲话: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先生诞辰2565周年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以上伟人的论述,都说明整理和研究姓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宗谱总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待发掘的一部资源,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极需利用宗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
    编纂《瑞安吴氏通志》。编委成员对千百年来瑞安吴氏的渊源、世系、迁徙、文化、人口等进行一次大发掘、大普查、大疏理,昭穆明序。发现宗谱中存问题逐个推理审次,并组织相关宗族代表赴闽浙等地进行核对、取经、学习,并带来大量相关信息资料,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校正。
    瑞安吴氏迄今千年历史, 绝大部分从福建长溪、赤岸一带,陆续入瑞繁衍生息。瑞安吴氏祖源基本都于季札公后裔,由延陵、渤海两大郡望。延陵郡人口占五分之四、渤海郡人口占五分之一,现有吴氏宗祠35座,共分40多支宗族,分居100多自然村,总人口五万二千八百多,主要来自五大祖源支系组成。
    中华吴氏在民族姓氏中是一支大姓族。瑞安吴氏族人在历朝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与声望。历史名人辈出,宏扬前辈辉煌业绩,树立他们的光辉形象。近现代吴氏族人,为中华民族作出很大的贡献。每逢国难当头,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无数的吴氏先驱和革命烈士。为瑞安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推翻列强侵略和人类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瑞安吴氏的源流、世系、迁徙情况,使后人知其所出,同时,有助于寻根问祖;记述瑞安吴氏业绩等情况,知古明今,承前启后,再创辉煌。
    在编纂吴氏通志的过程中,得到瑞安有关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帮助,得到广大宗亲的热心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纂者的水平有限,难免有疏遗和误差,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二0一七年六月    
吴开全

IP:110.184.182.*
2017-8-26 17:33:50
吴伯通简介
吴伯通简介
生于明正统六年(1441),卒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少聪明,过目成诵。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大理右评事,授河南按察佥事,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十三年(1477)监试浙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十九年(1483)丁父忧,居家八年,其间亦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后官云南按察使。弘治十一年(1498)上疏请归。十五年(1502)卒于家。
伯通为政三十八年,大兴书院,从学者两千人。后王守仁谓浙人云:“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浙人无以为答。可见其兴办书院之影响。后浙人为之建坊,称为“当代真儒”。著有《石谷韵语》十二卷,《闻见录》二十卷,《策问答》七卷,《甘棠文稿》四卷,《十斋铭》一卷。《四川通志》有传。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yuan)鼍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吴兴

2017-8-24 17:20:30
广东省葵潭镇吴氏石溪公派下

直良开功德 曰秉习锦昌 善世宗兴远 成名祖业昌 敬启肇先志 庆余育后行 家声崇茂盛 自可耀安邦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8.*
2017-8-8 10:55:06
家风与六道
   家风与六道
     吴义者
一 、家风的含义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中……这些长长短短的“家风”、“家训”中,凝结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自古以来,国有国法,党有党纪,族有族规,家有家风。故家风、民风、政风,对维护国家安定,长治久安,起到重要作用。人要爱国,又要爱家,故一族家风,要世代传承。
   “家风”这个词,说起来严肃,其实细品下来就会发现,这个词所包含的很多内容,比如善良、勤俭、宽容、忍让,再比如责任感、规矩,等等,往浅了说,就是单纯的家教,往深了说,则是一种自律的信仰、一种传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就仿佛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怀有强烈的道德感召,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感念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茂密的森林。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好家风好家训则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落实好中央文明办“厅堂悬挂家训”的要求,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晒家风诵家训”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一室之不治,何以治天下"。严而有恒地治家,树立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既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客观需要,又是搞好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必须尽到的一种社会责任。但愿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坚持不懈地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约束自己、管好家人、树好形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 、家风与家训
  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达到“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因此,“家训”的关键往往是在家庭中强调尊老抚幼,成员间互为体谅,坦诚以处,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责。就绝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各自的家训侧重点是针对下一代,对下一代提出的严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践行之,并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达到鼎盛。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的当下,重温一下这些古训更是大有裨益。我国历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家族中都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家法家规、家训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之风。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具体行动,一个是精神层面,逐渐升华。家风是社会的产物,与时俱进,历史的变革,或早或迟,总会赋予家风、家规、家训以新的意蕴,除旧布新。时下,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顺理成章地成为家风家训的重要内涵。
家风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家风好,是家庭之幸;家风不好,则是家庭之祸。好的家风,对家人,尤其是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以说,好家风、好家训,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
三 、家风与六道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1.老人道
  ①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②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③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知恩、感恩、报恩。
  ④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⑤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⑥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⑦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⑧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 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⑨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2.父母道
  ①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②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③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④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⑤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⑥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⑦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⑧“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⑨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3.夫妻道
  ①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②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③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④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⑤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⑥成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⑦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 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⑧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⑨夫妻道,是阴阳道,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4.丈夫道
  ①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②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③有私心就会暗中做违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烦恼,这种人不是好男人。
  ④“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⑤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⑥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⑦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 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⑧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⑨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
  5.妻子道
  ①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②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③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④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⑤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⑥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女人刚暴,管着男人,精神上欺压男人,说话像打雷一样,叫悍妇。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会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来的小孩也不中用。
6.婆媳道
  ①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②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③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④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待媳妇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
  ⑤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总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⑥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⑦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⑧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⑨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孝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学道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在现实的社会中,家风与家训有待于加强和提高,国家政府部门要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包括学生课堂、书本)。一些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从小学就思考长大怎么赚大钱、当大官,过着美好的生活。作为家长就望子成龙,长大以后不管子女以什么方式出人头地,很多人却忽略了对子女道德、家训、家风的重视。导致那些贪官污吏、黑恶势力及社会腐败分子……都来至于高层官员、高学历、高科技等知识分子。
我们作为“吴”姓、泰伯公的后裔,就必须传承好、发扬好祖先几千年的“至德”精神及《吴氏家风、家规、家训》的文化精髓。要崇尚祖德、奋发向善,使中华民族大地更加和谐、幸福、美满,让吴氏文化千秋万代辉煌灿烂!
       二0一七年六月    
(留言待查阅...)
(留言待查阅...)
(留言待查阅...)
(留言待查阅...)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365bet网址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