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365bet网址信息交流中心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365bet网址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正东

IP:120.71.200.*
2014-11-30 10:56:30
感受吴文化
凉夏美景,心意盎然,清风逐波,前程似锦,须形成的体系,是有志者的决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志者的奉献是为社会、氏族做好事,以泰伯“至德”为明镜悬照吴氏后裔,引导宗亲进入一个有道德思想的境界,走向正道。
“台州吴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组织、有意义的组织,意味着有文化素质的机构,在有志者的久经帷幄、精心筹划,靠大家支持和拥护,得到了组织的成功,今受到社会宗亲的好评,事物的发展须得努力,以童趣的幼礼又迎来了本次会议,有宗亲们热烈的心情,浪漫乐趣、蓬勃的信心能将“台州吴文化”办得如花似玉般地异放光彩。
“台州吴文化”的历程航向是遵循始祖泰伯“至德”精神,有古人崇高的历史评价,“泰伯,至德、三让民无得而称焉”,这个历史丰碑铸就了吴氏宗族的辉煌,是社会人类道德,又是时代的灯塔,始祖泰伯的“至德”光辉是永不磨灭,与天地同春,日月共辉,至德大船载入了“台州吴文化”,“至德”一个高境界,是有难处,但是“台州吴文化”志同理合地揭开了新编,以和谐精神,抱着团结思想、为国为民、团结氏族、怀着诚信、友谊的信心搞好社会和谐,做人类有益的事迹。
大好气氛,幼苗虽小宗族可大,有了宗亲的信心和决心,凝聚力量,固其根本,得到充分的养分,培育出根深叶茂的群体组织,在大自然中成长,从天地间吸取正气,成为一棵铮铮傲骨的宏大劲松,挺立在东方,放眼世界,见天地有大美,万物有情理,让“台州吴文化”的幽香飞入宇宙,听到海天共鸣和谐凯歌,使人间变得更优美。
吴泽坤

作者QQ:370666414 IP:117.136.36.*
2014-11-29 14:27:19
寻亲
大爷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国民党,后国共内战随国民党退守台湾,至今杳无音讯,参军前家住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族谱排承字辈,后代辈分依次是“先,泽,振,”望亲人早日团聚,有知情人士,请多多帮忙,感激不尽。
吴桂林

作者QQ:834511367 IP:113.90.25.*
2014-11-27 23:03:59
湖南临澧吴氏寻祖
家族字辈: 山車绍祖德  宏秀贵纯金     嵸龍梁凤禹  超模大选云(里面的字可能有谐音)   听父辈说是从江西迁移到湖南这边的,,具体在江西哪不知道,,各位宗亲,,有知道的帮忙联系,,,QQ834511367(认证写“宗亲”)
吴松金

2014-11-27 10:02:56
瑞安吴氏祖源探索之二
                瑞安吴氏祖源探索(之二)吴松金  2014.11.12
        上灶吴氏与林垟吴角州吴氏、马屿汤岙吴氏的同宗共祖问题
    一、 上灶吴氏源自浙江遂昌吴进公(658-728),唐中宗神龙元年乙已进士、官柯城刺史。致仕后徙迁遂昌,为遂昌延陵郡吴氏始祖。其十世孙全智公迁居台州仙居,为仙居吴氏始祖。全智公十世孙金明公徙迁永嘉西溪厚渠,为厚渠肇基始祖;金明公幼子志端公则迁居丽水。其六世孙琬公于明洪武十八年徙迁瑞安上灶,为上灶吴氏肇基始祖。本支世系传承和徙迁情况均清晰有序。
    查阅林垟吴角州《吴氏宗谱》“吴国传次图”(外纪世系),从泰伯公至昌裔公计57世,其中八世馀桥、九世疑吾,两者是同一个人;从泰伯公至季扎公为十九世而非二十世。三十九世隐之、四十世延之,是兄弟俩而非两代人,应减去一世,实为56世。而据《中华吴氏大统谱》和《仙居吴氏宗谱》:昌裔公字庆宗、系泰伯69世孙。两相比较、吴角州吴氏宗谱世序中少了13世,应按大统谱世系插入补足世序。据《平阳吴氏通志》记载:吴角州吴氏始祖又新公生于唐懿宗咸通二年(861)比进公晚生203年,按29年一代计算,203除以29等于7代。昌裔公为进公四世孙、又新公应是昌裔公四世孙。据仙居谱:昌裔公生子旋、字齐政,但缺少其后裔的资料。而据平阳仙口吴氏谱载:又新公系永清公之子。如果永清公是旋公之子,那么又新公的世序就十分完整了。【按仙口谱外纪世序从进公到又新公计十九世,以203年除以18等于11.27岁一代、肯定有误。而翥公是泰顺库村畦公的祖先,卒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丙戌,其时又新公已经六岁,怎么可能是翥公的十五世孙呢?再者进公与翥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支派,他们从泰伯第三十九世、既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吴汉公之子吴成和吴武两兄弟就已分支立派。仙口吴谱显然把他们的世系搞混淆了。】至于昌裔公的后裔何时从遂昌徙迁到福建,一时无从查起,有待继续查找,以期获得完满解决。
上灶吴氏与吴角州吴氏的外纪世系,按吴角州谱载的56世来对比:其中相同的有48世,不相同的8世,相同度达85.7%,基本上可以认定系出同宗;是从吴进(晋)公的两个孙子分衍的,既长孙龙库公【生于武周圣历元年(698)戊戌】为吴角州吴氏先祖;幼孙龙庄公【生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庚子】为上灶吴氏先祖。至于上灶吴氏与吴角州吴氏的联宗问题:因牵涉到吴又新公派下在平阳县各分支的祖源问题,要与平阳的宗亲们协商沟通、以求达成共识、统一意见、得到大家的认可,真正解决又新公这一支悬而未决的祖源问题。所以需要慎重对待,最好同遂昌吴氏祖源地进行联系沟通,以期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或许可以从遂昌祖地获得其它相关旁证材料也说不定)。                  
二、汤岙吴氏系瓯海茶山后村吴氏的分支,而茶山后村吴氏是乐清南閤章氏后裔复姓归宗后的吴氏子孙。查阅汤岙吴氏谱序:祖源来自吴进公派下、仙居全智公九世孙芾公分支;芾公幼子(第五子)吴深的孙子吴源与乐清南閤的章希恩两人是至交好友,章无子嗣、吴源将次子吴谦出继给章希恩为子、改名章开宗。其五世孙章纶(1413-1483)为明正统四年己未进士,历官至礼部侍郎谥“恭毅”,后世称恭毅公。关于章吴同宗,章纶公有《章吴同派诗》一首作了生动形象的概括:“始祖源流出望仙、进公八世在莆田、银青光禄在台地、学士龙图赤壁贤、北閤田头分有日、杏湾乌岭已经年、平园燮岭同南閤、南閤图绘两姓联”。此诗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祖源线索,但不知后世为何六百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真正的祖源祖地问题。现在我们不妨试着换个角度将章纶的诗逐句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发掘祖源祖地真相。章诗首句说祖源出自浦城望仙桥;二句“进公八世在莆田”,是说进公的八世孙居住在福建莆田;林垟吴角州吴氏始祖又新公也源自福建,两者说法一致。但接下来的描述就自相矛盾了,三句“银青光禄在台地”、是指全智公官银青光禄大夫居住在台州仙居地方,四句“学士龙图赤壁贤”、是指全智公九世孙芾公官龙图阁直学士,为一代贤臣;五句“北阁田头分有日”、说的是芾公幼子吴深任乐清知县、致仕后从仙居田头徙迁乐清北阁,到章纶这一代、两地分开已很久远了;六、七句大约是指吴氏居住在北閤、章氏居住在南閤两地都已经很长时间了,由于对当地地名和环境不了解,就不多妄断诗意了;八句是说南閤章吴两姓是同宗联姓的,既章纶这一支应该是认双姓的。这首诗描述的祖源脉络既清晰又令人费解,从吴进公—全智公—芾公的传承脉络,从仙居田头到乐清北閤的徙迁分居情况一目了然,也十分肯定,但对祖源地的描述却难以理解。古人写诗讲究的是用词精练、言简意赅、惜字如金,不可能用两句来写祖地的。因此只有一种可能是同时描述章吴两姓祖源。其本意应该是说“章氏先祖源自浦城望仙桥,吴氏先祖吴进公八世孙居住在莆田”。据查:南閤章氏始祖文贲公为及公五世孙,生于后晋天复元年(936),世居福建浦城。这与首句描述是相符的,但二句所说进公八世在莆田就与后面三、四、五句就自相矛盾了,既肯定是源自进公、全智公、芾公的宗脉和田头的祖地,又说祖地在莆田,该怎么理解?也许有人会说进公八世居住在莆田,其后裔徙迁仙居田头,这样解释也不无道理,但却与事实不符。因为吴氏先祖吴进公派下全智公一脉,前九世均居于遂昌,葬在遂昌。直到全智公才徙迁仙居,又何来的徙迁莆田之说?虽然进公长孙龙库之子昌裔公可能迁居福建,但与全智公这支宗脉无关。因为龙库与龙庄兄弟俩已分衍两支,全智公是龙庄公后裔。所以说进公八世在莆田是几无可能的。那么,如果说堂堂一个礼部尚书连自己的祖源也搞错了,的确令人有点匪夷所思、难以置信,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一切皆有可能。试想:当时吴谦公入继章氏,对章姓来讲、实乃无奈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古人讲究宗脉传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章希恩与吴源是至交、招其子吴谦入继确为最佳选择。而吴谦公其时虽尚幼小,但骨子里对吴氏本宗的依恋和认知是根深蒂固的,毕竟血浓于水。而出继章氏是父辈的安排、并非他的本意,所以成年后一心要复姓归宗,这从他死后不入章氏祖茔、而葬在其父吴深的墓旁就是明证。而此事对章家来说,当时却可能难以接受;但双方都是当地名门望族,对此必须有所妥协,好在吴谦育有三子。据汤岙吴谱原始序记载:“大派归章姓、二派归吴姓”,这就是妥协结果的佐证。说明当时确实发生了复姓归宗的事情,并实际实施了复姓归宗的具体方案,而章纶公就系吴谦公(章开宗)次子章性(二派)后裔。这样一来,吴谦公既章开宗次子章性派下就成了既姓吴也姓章的双祖源、双姓氏家族。这样时间一久,就很容易把祖源、祖地记错或搞错了。我们来还原一下历史时序:吴进公的八世孙是景字辈、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懿宗年间(800-890)左右。相距章纶公已六百多年,吴谦公入继章家传到章纶也已是第五代。古代又不象现在文化这么普及、科技也没这么发达,什么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当时基本上都是以口相传、代代相传、时间久了难免会搞混淆了、记错了、遗漏了、以致以讹传讹,章纶公从小就受这种传言影响、并信以为真,因而也就搞错了,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否则无法解释章纶公何以把莆田当成吴氏祖地的说法。以上虽然仅是我个人的分析和假设、但极有可能事实就是这么回事。也许在北閤吴氏和南閤章氏的宗谱或其它史料中有更好的旁证、佐证,但有待继续发掘。不过我认为自己的分析和推理应该是比较符合事实本象的。因为经这样一梳理,基本上就把所有有关祖源、祖地的环节理顺了,连接起来了,以往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古人讲究尊祖敬宗,往往把祖宗的话当成金科玉律,既不敢质疑、也不敢否定、更不敢越雷池半步;人们往往宥于古训和成规而将错就错。光凭一句诗、就认定祖地在莆田,一锤定音而误导后世,以致缪误了600年。这可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乐清南閤吴氏之所以搞不清祖源、祖地的真正原因所在。
    现在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不能仅凭一句诗的描述就认定吴氏祖源在哪里;一定要抓住和围绕祖源的主要线索来梳理:既吴进公至全智公到芾公的世序传承和徙迁情况,既然全智公本支从进公到九世都生于遂昌、葬于遂昌,就不可能有徙迁莆田之事。其实只要已经确认进公为祖宗,其它的并不重要;徙迁与否?毕竟有史料可查,只要去伪存真、就可还历史本来面目。即使没有祖地徙迁的记载、只要知道老祖宗住在那里就可以了,何必过于纠缠旁枝末节,这样不就解决了祖源和祖地问题吗?只要祖真宗正就OK了。总之,我想略尽绵薄之力、为吴氏宗亲们提供一点参考意见,以作抛砖引玉,相互探讨,以求共同解开祖源地的历史之谜。(或者说并无什么历史之谜,只因宥于成规、过于相信先人,以致一叶障目、不识祖宗和祖地罢了)。南閤的祖源问题按理来说,其实应该并不复杂,只要有那么一点勇气去纠正、去承认。而马屿汤岙吴氏与南閤吴氏(章氏)本就一脉相承,与其他分支一样,其祖源问题完全取决于南閤的态度和行动。当然,我的以上意见只能仅供参考,不知乐清的吴氏宗亲是否认同我的一得之见?因限于水平和见识,如有不妥和不当之处,还望见谅!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厘清吴氏祖源、祖地,为了吴氏宗族的兴盛和发展。
    作为吴进公派下仙居全智公的后裔,在整理吴氏史料中突然知道有这么多同宗共祖的族亲分居在林垟吴角州、平阳各地及乐清北閤、南閤等地与瓯海茶山后村、瑞安马屿汤岙等处,真的感到十分的高兴!我相信吾祖吴进公和全智公泉下有知,也会祝福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的。我衷心希望你们能认同我的考证意见;更期望明年清明能在祖地仙居相见,共同祭拜全智公的英灵!
                          
                                            

  
     
吴松金

2014-11-27 9:49:24
瑞安吴氏祖源探索之一
        瑞安吴氏祖源探索之一 吴松金
湖岭雅瑶吴氏与库村联谱的疑义及固社等宗支的祖源问题
   雅瑶吴氏系固社吴氏分支。雅瑶吴氏在2005年重修宗谱时希望找到远祖及联宗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仓促间未经仔细认真地考证,就将本宗与库村吴氏联宗却是有点过于牵强和草率。其理由如下:(1)库村始祖畦公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庚申;固社、雅瑶的始祖允公,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戊戌(据岩下谱载),两者相差39年,相当于一代之差。畦公祖上一直居住在山阴和乐村,直到唐乾宁二年(895)乙卯,因避董昌之乱才徙迁安固库村。其时允公年已18岁,且祖上又居住在闽之赤岸。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祖居之地来看,两者均无所关联。所以说:雅瑶吴氏在2005年修谱时将本宗与库村吴氏联宗显得有点过于草率和牵强了,即很有可能是认他人作祖宗。
据雅瑶吴氏谱载:允公于后晋天复二年(937)因避王曦之乱,以60岁之高龄从闽之赤岸徙迁到安固集善乡三十一都一甲黄山、仅居八年,于天复九年(944)便辞世,葬在黄山。后历数世,方移迁固社。基于以上史实,可以肯定地说,其祖源应该另有源头,但绝非源于库村畦公派下。因此,固社与雅瑶、三甲、山根、岩下、松坦六支同宗共祖的宗亲,大家应该好好地坐下来协商祖源问题,力求达成共识,至于如何认祖归宗一定要慎之又慎。当然,如能趁这次编修《瑞安吴氏通志》之机寻找到祖源自然最好,如果真的找不到,暂时存疑也未尝不可。反正几百年上千年都拖下来了,也不必急在一时;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信息越来越多、交流日趋广泛、资料也日趋完善,说不定哪天就发现真正的祖源信息了,到那时再解决也不迟。
固社吴氏是一个人才辈出,名震一方的名门望族。在宋、元、明三朝,誉隆数百年。从公元1223年至1247年,在25年间接连五人登进士第,其中四人为两对兄弟;一时誉满瑞安城、名振温州府,盛极一方。从公元1034至1530年496年间,先后有七人进士登第、多人中举入贡,近四十个人仕官。这样一个仕阀家族,在瑞安县乃至温州府的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而其家族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传世有多篇诗词、行述、履历、挽章、赞、序文、皇帝勅令等,散见于宗谱和地方志与传记之中。翻阅雅瑶、松坦、岩下吴氏谱序,南宋丞相文天祥于景定元年(1260)庚申为固社吴氏宗谱所作的序文中说:允公六世孙吴相于宋景祐年间(1034-1037)赐进士第,宰婺源。始修固社吴氏宗谱。十一世孙吴良骥、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二修宗谱。十二世孙吴通于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十二世孙吴礼于宝庆二年(1226)丙戌兄弟俩先后同登进士第,十三世孙吴幼存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登进士第。十六世孙吴淪在淳祐四年(1244)甲辰登进士第,与文天祥交善。吴淪示以家谱、并请文天祥为固社吴氏续修宗谱作序,文丞相在序文中对其家族推崇备至、评价甚高。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也见证了固社吴氏曾经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
固社吴氏除文天祥序中所提及的名人外,尚有以下众多名人先后涌现,或中举、或仕官:允公六世孙吴植、仕常州提举。七世孙吴练、宋天圣年间授泉州同安簿、后升常州提举。八世孙吴浃、宋熙宁年间授信州提举。八世孙吴潭、仕汀州判,赠承直郎。八世孙吴湛、宋元丰年间荐授上虞丞。九世孙吴景、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授汀州判。九世孙吴昭、宋元祐六年(1090)庚午、以才能荐授泉州司户。十一世孙吴仁、以书法荐抵京校考,授大理寺评事、赠文林郎。十二世孙吴迥、宋绍定年间仕德清令。十三世孙吴敏、宋端平年间以贤能荐授处州录事。十三世孙吴肇、宋淳祐年间荐授江西常平盐茶司副。十四世孙吴宏谨、宋宝祐年间以明经荐授江山教谕。十五世孙吴存勤、以明经荐授德路景陵学政。十五世孙吴存性、宋嘉年间以鸿词科擢授武昌咸宁令、升湖南通判。十六世孙吴洸、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登进士第,仕宗正卿。十六世孙吴玘、宋宝祐二年(1254)甲寅以明经授建州崇安县教授。十六世孙吴璆、经举荐授归德丞、后升汉阳令。十七世孙吴棖、宋咸淳八年(1272)壬申荐授福建制置司。十七世孙吴瓒、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以才略荐授袁州司理。十八世孙吴廉、元元贞元年(1295)乙未、以科目擢襄阳令。十九世孙吴坚、明宣德七年(1431)辛亥,因灭贼寇为国捐躯、皇帝勅封其为当地忠勇太尉正神。廿世孙吴文熊、明洪武年间授中都指挥。廿一世孙吴继先、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爵继中都指挥。廿一世孙吴铎、明永乐元年(1402)壬午选贡生、授处州教授、升苏州经历。廿二世孙吴宗铎、明宣德四年(1428)戊申授广西浔州卫经历。廿二世孙吴铨、袭爵中都指挥。廿三世孙吴应观、明永乐年间由庠生入国子监、授黄陂令。廿三世孙吴祚、明景泰六年(1454)甲戌举人、仕常州通判。廿四世孙吴潜、明天顺年间贡元、授长汀知县。廿四世孙吴傚、明成化十四年(1477)丁酉授泉州崇武仓使。廿四世孙吴准、明弘治三年(1489)己酉贡生。廿五世孙吴玉、明天顺七年(1463)年癸未贡生、授处州教授。廿五世孙吴祥、明嘉靖十年(1530)庚寅选贡生。还有庠生多名,就不一一例举了。
固社在历史上曾建有众多的牌坊和亭台楼阁等建筑:如为庆贺十二世孙吴通、吴礼兄弟先后登进士第,在本邑越山头建双荣坊。为十六世孙吴淪、吴洸兄弟先后登进士第,在瑞安城建联桂坊。为廿三世孙吴祚中举人建崇俊坊,为其任常州府判、又在瑞安城东建展骥坊以作庆贺。并在三十三都吴澌坦建曲间亭,在三十都建申明亭,在固社建旋马楼,在松坦建瑞庆轩(今祀址尚存)、德磬堂等,盛极一时。而如今已是古迹湮没、荡然无存,仅能从现存的诗文中遥想当年高朋满座、茶香满屋,饮酒吟诗、挥毫泼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情景了。
总之,固社吴氏及其分支的后人,应该为有这样众多名声显赫的祖宗引以为傲,因此也更要珍惜和维护家族的荣誉与历史。千万不能随随便便地去认他人作祖宗,以免辱没了自己的祖宗、以致愧对列祖列宗,也愧对后人。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探索考证的意见,限于水平和见识、也限于手头资料的匮乏,不一定正确;仅作抛砖引玉之用,以供大家参考。对相关宗亲如有得罪之处、绝非有心为之,只是就事论事,还请多多见谅。
附一、固社吴氏历代修谱首事:六世祖相公始修宗谱,十一世祖良骥公、十三世祖幼存公二修宗谱,十二世祖通公题宗祠匾“永锡堂”,十六世祖淪公三修宗谱,二十二世祖宗铎公四修宗谱。其后各分支各自另修宗谱。
附二、固社旧谱行第:允 亨 建 孟 孔 均 惟 元 尚 仲 时 宜 叔 宏
存 宇 镇 希 德 文 先 宗 秉 彦 廷 良 伍 思 国 家 伯 世 亦 圣 作
王 学 理 显 耀 公 卿 永 传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六初稿于场桥寓所之听雨轩、十月二十九日三稿



                 
吴建华

2014-11-1 18:15:34
柯树江简介。
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州)五华县(长乐县)周江镇利河村(柯树岗)吴氏。  始祖承泽公字名君端,于明朝正统十年由嘉应州迁入五华(长乐),于紫金山居住,后迁入该县长布石牙头,又迁柯树岗(即今利河村)。

 
吴建华: (2014-11-23 16:58:02)
Re:纯属加点

 歌词代谱曲:
                 春风花自香   
             春风花自香,仙姑盗播万家昌
             传承你贤良立身,处世明善恶,
             爱名嫉邪,护佑贤良昌泰的仁义道德,
             喜看阖境百姓家昌盛,物阜民康。
                                            注:(仙姑即吴仙姑法姊、法茂)
吴正东

IP:120.71.200.*
2014-11-22 13:08:52
吴姓郡望堂号
  
   郡望:吴姓郡望主要有延陵郡、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和武昌郡等。延陵为故邑名,即今江苏常州市,西晋分曲阿县始置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濮阳郡为晋咸宁时改东郡置国。治所在濮阳,西晋末改为郡。渤海郡为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二郡之地分出,相当于近河北、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地区。陈留郡为西汉设置,治所陈留(今开封东南),北魏移至浚义(今开封市西北)吴兴三国时设置,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汝南郡为西汉初设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长沙郡为秦设置。治所临湘,(今长沙市)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武昌郡为公元二二一年,三国吴孙权把原来的江夏、豫章、庐陵三郡之地分出一部分而设置,
范围大约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
堂号:【延陵堂】:季札是吴王壽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壽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持不受,壽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
【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三让堂】说的是周太王之子让位的故事,周太王儃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字季歴。传说季歴的儿子姬昌出生时有圣瑞祥云笼罩,太王儃父见此吉兆,非常高兴,说【我世当有興者,其在昌乎?】对刚刚出世的孙子充满希望。泰伯听了明白父亲有意将家业传给季歴,再传给姬昌。于是,在父亲患病时,借口出外找药,和二弟仲雍跑到楚吴越之地,与当地民众居在一起。泰伯仲雍出走后,季歴等姬昌长大,把位让给儿子。后来姬昌不负祖望,使家族兴旺发达起来。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承遗志,灭掉了商朝。他就是周武王。周文王封自己的父亲为周文王。吴姓后人因祖上贤德有佳,礼让王位引以自豪。
【三让堂】也就由此而来。

诗曰
泰伯延陵先首郡,暨承各地立名堂。
兰腾韵发神州地,桂郁根深槐叶香。
永记前皇歌祖德,当留后辈备孙彰。
开来既往应如是,祠匾金晖固若汤。
吴正东

IP:120.71.200.*
2014-11-22 12:53:01
印尼吴文化馆
 
    印度尼西亚有个仿似深圳“锦绣中华”的“缩影公园”,它坐落在雅加达市郊,面积100公顷。在这里,你可以在一天时间里了解印度尼西亚的岛屿。公园涵盖了印度尼西亚的27个省,表现出了这些地方的文化及建筑特色。如今已经被一个新的景点所覆盖,它就是新建的“印尼华人文化公园”。在此地方,居然新建一座宣扬“华人文化”的公园,真是今非昔比!在这里华人与印尼其他民族一起展现各自的文化,作为缩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尼华人文化公园是印尼华人的标志性家园。
更令我惊叹的是:“华人文化公园”内,有一印尼“唐人街七阁”,“七阁”其中就有 “吴文化馆”一阁。
    在《印华公园》兴建《吴文化馆》,得归功于印尼吴氏宗亲总会的努力。据印度尼西亚星洲日报报道:2010年08月18日,印尼吴氏宗亲总会为《吴文化馆》举行落成剪彩庆典。总会主席吴明理表示,吴氏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而“吴文化”是中国唯一氏族文化,它继承了先祖(古公、泰伯、仲雍)“至德、谦让、仁和、开拓、奋进”的精神,吴氏子孙后代,愿承前启后,承传薪火,在印华文化公园兴建“吴文化馆”,是为了收集和保存有关文物,传承吴氏文化。
    出席吴文化馆落成剪彩的嘉宾有吴其顺、吴家财、吴永华伉俪、林联兴、印华文化公园筹建委员会主席熊德怡、晋江同乡会副主席杨秀珍、雅加达地方议员杨秀珍、吴彬德、吴永健、吴长奋等数十人。正如周氏宗亲会主席周沅瑶所说;“作为华族文化传承之一的吴氏文化展馆,在美丽的印度尼西亚缩影公园掀开新的一页,点缀着华族的璀璨文化,并增添了印度尼西亚多元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吴铁

作者QQ:603843552 IP:218.2.108.*
2014-11-22 11:54:23
寻根~安徽定远吴氏
我太公现用名吴澍功(此名因某些原因后改的,原名不详),生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民国时期从定远吴圩逃难出来的。我父亲小时侯,太公曾对他说过他家里还有两个兄弟分别叫吴学知、吴学勤(都是太公口述的字可能有差异);还说过家里是当时的地主,他是当时族长一家的,太公在家中排行老大。我曾看过太公写的一篇《自身情况介绍》曾在文中提到过逃亡过南京,逃亡过程中,我的太公母亲在南京病逝。建国后一直至逝世都住在安徽宣城市泾县良种厂(厂里职工) 太公有一子一女(子:吴士林,女:吴桂林)


吴正东

IP:120.71.200.*
2014-11-20 14:17:00
“吴招廉书法作品展”
   由县文联主办的“吴招廉书法作品展”在县规划建设局一楼展示厅展出,来自我县社会各界及周边县市的书法爱好者参观了书法展。据悉,此次“吴招廉书法作品展从11月28日到12月2日,共展出书法作品70件。现年七十岁的吴招廉先生,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省内外书法大赛,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浙江展览馆和文字博物馆等地展出,曾先后获得“平阳文联20年文艺事业贡献奖”、“浙江省农村文化示范户”等多项荣誉称号。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白一舟,市文联副主席钟求是,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景宝,县人大副主任胡方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杰,县政协副主席陈建初等领导参加了书法作品展开幕式。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365bet网址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