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bet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芮世系研究
作者:吴忠强(荣祥)    信息来源:吴芮文化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5 |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摘要现今各地吴氏所修之谱,均以历代所传老谱为据,认定自己族谱所载无误,而否定他谱之记,导致各支宗谱,对同一祖先的记述往往不尽相同。各谱对吴芮以上世系有很多种不同记载,传承上有的说出自季札系,有的说出自夫差之后;世次上有吴芮为泰伯25世、27世、28世、31世等多种记述。吴芮到底出自季札系,还是出自夫差之后?各谱中吴芮的几种不同的世次,哪个更为合理?吴芮之后为何也称延陵吴氏?本文本文根据各地《吴氏宗谱》结合历史资料和地方志书,进行重新梳理和分析,所得出结论只代表个人观点,水平有限,欢迎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探讨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针对各地《吴氏宗谱》中吴芮世系记载乱象,为正本清源起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吴芮;吴氏世系;延陵吴氏; 吴氏宗谱

吴芮世系研究

吴忠强(荣祥)

    吴芮(约公元前241-公元前201年),汉初诸侯王。初为秦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北)令,得民心,被称为番君。秦未率越人起兵,并派部将梅率兵从刘邦入关。项羽分封诸侯,被封为衡山王。汉朝建立,改封长沙王。其国传至汉文帝时始绝,为至时唯一的异姓的诸侯王。

    据各地《吴氏族谱》记载,有近三分之二的吴姓宗支都出自吴芮之后,后裔子孙遍及世界各地。在吴氏历史上,自吴国灭亡后,封王的第一人。

    现今各地吴氏所修之谱,均以历代所传老谱为据,认定自己族谱所载无误,而否定他谱之记或史料所载,导致各支宗谱,对同一祖先的记述往往不尽相同。各谱对吴芮以上世系有很多种不同记载,传承上有的说出自季札系,有的说出自夫差之后;世次上有吴芮为泰伯25世、27世、28世、31世等多种记述。吴芮到底出自季札系,还是出自夫差之后?各谱中吴芮的几种不同的世次,哪个更为合理?吴芮之后为何也称延陵吴氏?文根据各地《吴氏宗谱》结合历史资料和地方志书,进行重新梳理和分析,所得出结论只代表个人观点,水平有限,欢迎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探讨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针对各地《吴氏宗谱》中吴芮世系记载乱象,为正本清源起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吴芮出自季札系还是出自夫差之后?

    吴芮的世系传承,各地方志和吴氏族谱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是出自夫差之后,有的说出自季札系。

一、夫差之后

    绝大多数吴氏谱,尤其是徽州、饶州一带的《吴氏族谱》均记载,吴芮出自夫差,世代次数各谱记载又不尽相同。主要有吴芮为夫差七世孙、八世孙、十一世等几种说法。

    同治《鄱阳县志》、道光《余干县志》、康熙《浮梁县志》、清同治《饶州府志》、《饶州府吴文王芮乡贤志》等志书记载,吴芮是夫差的七世孙。这些志书可能也是根据当地的吴氏族谱的世次统计的,经查阅相关族谱,吴芮是夫差的七世孙世次为

    诸樊(19世)→→夫差→友→弥庸→句余→(蹶由→申→芮(27世)

    据明景泰间安徽休宁《吴氏族谱》,明崇禎元年(1628)安徽歙縣《歙南吴氏族谱》以及明崇禎十四年(1641)歙县《临溪吴氏族谱》等,吴芮为夫差八世孙,世系传承为:

诸樊(19世)→→夫差→友→弥庸→句余→子山→(蹶由→申→芮(28世)

    八世说相比七世说在句余和蹶由之间多了子山一代人。

    另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安徽《歙县澄塘吴氏家谱》,明正德安徽歙县《富饶吴氏会通谱》,明嘉靖七年(1528)安徽《休宁县市吴氏本宗譜》,明万历七年(1579)《泾川吴氏統宗族譜》,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左台吴氏谱图续编》,清光绪二年1876)婺源《旋溪吴氏支谱》,民国六年(1917)鄱阳至德堂《吴氏宗谱》以及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的《鸿源吴氏宗谱》及鄱阳鸡峰的《吴氏宗谱》等大多数谱记载,芮为夫差十一世孙,世系为:

   诸樊(19世)→夫差弥庸句余子山(蹶由31世)

   该世系相比夫差八世孙之说,是在涉与申之间多了彰平三代。

二、季札系说

    吴芮出自季札系,主要出自江浙一带的吴氏谱和部分其他地方的吴氏谱。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德志》、光绪十二年(1886年)无锡《吴氏世谱》、2010年《中华吴氏大统宗谱 (世系卷.线谱) 》,吴芮为季札十世孙。季札到吴芮之间的世系为:

    季札(19世)→征生→启蕃→→售→弥庸→句→蹶由→申→芮(28世)

通过以上四种代表性世系作比较,吴芮均为弥庸之后。那么有没有可能弥庸是同名的两个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同一时期,同一王族宗室,总共就那么几个人,按当时礼制,同一辈份,不可能有同名的人,而且从弥庸往后几代人名都基本相同,更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后人修谱时,接错了世系。搞清楚关键人物弥庸为谁之后,就搞清楚了吴芮到底属于季札系还是夫差系。弥庸在《左传》、《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籍上都有明确记载,而且都已注明他的身份是“王孙弥庸”。据《左传》卷十二 哀公:

夏季,哀公在黄池会见单平公、晋定公、吴王夫差。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大概意思是: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一,越王勾践伐吴。当时,吴王夫差在北方参加黄池之会,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出战,太子友想再作等待,王子地、王孙弥庸不听,出战。六月二十,弥庸俘获畴无余,王子地俘获讴阳。勾践军至,王子地防守。六月廿一,再战,吴国大败。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被俘。

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的名称描述来看。友为王太子,地是王子,弥庸是王孙,弥庸是谁的儿子,有人根据《左传》“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认为弥庸之父为姑蔑,有的族谱记载弥庸之父是太子友,有的族谱记载是新太子鸿,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弥庸是夫差的孙子,才称王孙弥庸。出自季札说的弥庸是诩的孙子,诩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族谱资料也没有诩当王的记述,诩的孙子也不可能是王孙弥庸。

再看出自季札系和夫差之后的吴氏族谱,吴芮以后的几代世系:

出自季札系的族谱记为吴芮长子臣公之后:

芮→臣→回→ 右 →羗(或差、著)→衍陵→全→隆→复兴

出自夫差之后的族谱记为吴芮三子子浅公之后:

芮→浅→信→广志→千秋→长陵(或衍陵)→全→隆→复兴

通过以上两种世系比较,吴芮到复兴之间代数相同,第五代羗(或差、著)之后和千秋之后名字又基本相同,尤其是全公到复兴完全一致。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全公到底是羗(或差、著)之孙,还是千秋之孙?

大多数谱记载,吴芮生有四子,长臣、次郢、三浅、四阳(也有少数谱说吴芮有六子,如顺治五年抄本《蓝湖吴氏家谱》记载,长臣、次郢、三浅、四阳、五元、六质这四个人在史书上都有记载的,先来看看长子吴臣这支,据班固《汉书·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载:

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曰文王,子成王臣嗣。薨,子哀王回嗣。薨,子共王右嗣。薨,子靖王差嗣。孝文后七年薨,无子,国除。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也有相同记载,只是将第五代长沙王的名字记为吴著,也说吴著孝文后七年(157薨,无后,国除。

再看看吴芮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几支,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载:

义陵侯吴郢以长沙柱国侯,千五百户。九月丙子封,七年薨。孝惠四年,侯重嗣,十年,高后七年薨,亡后;

便顷侯吴浅以父长沙王功侯,二千户。元年九月癸卯封,三十七年薨。孝文后七年,共侯信嗣,六年薨。 孝景六年,侯广志嗣。 侯千秋嗣,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编元康四年,浅玄孙长陵上造长乐诏复家。

沅陵顷侯吴阳以父长沙王功侯。七月丙申封,二十五年薨。孝文后二年,顷侯福嗣,十七年薨。 孝景中五年,哀侯周嗣,薨,亡后。

由以上史籍资料可以看出,吴芮四个儿子当中,长子吴臣、次子吴郢、四子吴阳这三支发展几代之后都无后人,只有第三子吴浅一支是没有交待无后。那么全公也只能是千秋的孙子。也就是说上述两种世系,季札系族谱记载的吴芮长子臣公之后羗(或差、著)以后的世系是不成立的而夫差之后族谱所记,吴芮三子浅公之后的世系是经得起推敲的。

综上所述,吴芮是出自夫差之后,为长房诸樊系而不是出自幼房季札系。发展到如今的吴芮之后,应该是吴芮第三子吴浅的后裔

二、吴芮的为泰伯多少世?

    除了上面介绍的吴芮为夫差七世孙、八世孙和十一世孙的世系,还有部分谱记载吴芮为夫差五世孙,据光绪余干《吴氏宗谱》:夫差→友→蹶由→申→芮;该谱将吴厥由记为是吴友的长子,是吴芮的的祖父。

    吴芮为夫差五世孙、七世孙、八世孙和十一世孙的几种说法,哪个比较合理呢?

    从夫差说起,史书没有记载夫差的生年,卒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位23年,却记得很清楚。但很多吴氏族谱对夫差生年都有相同的记载:夫差生于周景王十七年癸酉(前528年),卒于周元王三年戊辰(前473年),在位23年,享年56岁。

     同样吴芮的生年史籍上也没有任何记载,只交代了他的卒年为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吴芮大概生于楚考烈王时期,据野史资料,一说为前248年,一说为前241年(暂按折中算,约前245年)。

    从夫差生年前528年到吴芮生年约前245年,大约相隔284年,假设:

    吴芮为夫差五世孙的话,约57年一代人;

    吴芮为夫差七世孙的话,约41年一代人;

    吴芮为夫差八世孙的话,约33年一代人;

    吴芮为夫差十一世孙的话,约26年一代人。

    古人的结婚年龄,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春秋时越王勾践宣布;“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国语·越语上》)把男20岁、女17岁定为最迟结婚年龄。

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从以上记载来看,古人结婚年龄较早,吴芮为夫差五世孙的说法可能性不大,可以基本排除。多数谱所载吴芮为夫差十一世孙,约26年一代人的说法,相较于吴芮为夫差七世孙、八世孙的说法,更为合理。

吴芮为夫差十一世孙,按世次往上排列,吴芮为泰伯三十一世。

三、吴芮之后为何也称延陵吴氏?

    查阅很多吴芮之后的族谱,包括地方志资料,都有吴芮出自延陵的记述,如婺源鸡笼山吴芮墓,现存清雍正十一年(1733)所立墓碑,墓碑上刻有“延陵郡三十世祖汉长沙王讳芮谥文吴公之墓”。有的族谱还直接冠以延陵吴氏族谱之名,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安徽泾县《延陵吴氏族谱》,道光二十八年安徽宣城来苏吴氏《延陵宗谱旧编》等等,《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吴氏习惯上把季札之后称为延陵吴氏,诸樊、夫差之后称渤海吴氏。表面上看吴芮是出自延陵季札,但族谱世系却均记为夫差之后。难道是古人修谱时都搞错了吗?如果说是因仰慕季札的高风亮节的德行,为提高家声攀附他的郡望,那又为何不直接将世系上改为季札系,却依然坚持标明是出自亡国的夫差呢?针对此问题很多族谱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明崇禎十四年(1641)歙縣《临溪吴氏族谱》就有专门的说明:

    泰伯君吴,城在今常州府无锡县梅里,古为延陵地,秦因置为延陵郡,吴氏称延陵郡本此,后阖闾徙都姑苏,始以其地封季子,非因季子受封而称也。

    吴芮后裔唐代文学家吴少微在《吴氏正宗谱序》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原吴氏本长沙王吴芮,自黄帝之后,姬姓、姬周之隆于后稷,始至于公刘,传绪于古公亶父,追尊为太王。长子泰伯,让德居吴,仲雍曾孙周章受封,因著姓,世笃忠贞,夙烈服劳王家,锡爵胙土在延陵之地。

    后面几句的意思是,古公亶父长子泰伯公,至德让国后居住在吴地,周武王克商后将在仲雍曾孙周章时受封为吴国,因此有了吴姓,正因为吴姓先世纯厚忠正,一向服事效劳周王室,才能够赐予吴君的爵位和赐封延陵这片土地。

    以上都记述说明无锡梅里,古为延陵辖地。夫差之后出自延陵和季札受封延陵并无关联。那么无锡梅里是否真的就属于古延陵辖地呢?

    由于史料欠缺,延陵源于何时?春秋时古延陵邑是否包含无锡梅里一带?无从查考。据百度辞条“延陵”,延陵春秋时为吴国邑县,最早可以追索到周朝。说明季札受封延陵时,延陵邑的地名早已经存在,不是季札受封时才新取的。甚至有可能确实如族谱所注和吴少微序中所记在泰伯奔梅里之前就已经存在,古延陵邑辖地包含无锡梅里这片区域,泰伯在有延陵之地的无锡梅里建立句吴国。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从“归之千馀家”可见当时句吴的规模及疆域并不大。到武王克商后,周章受封前,句吴虽经五代发展,疆域也并不会大到哪去,只局限于无锡梅里一带。又据《史记·伯世家》载: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从周章之弟虞仲封为虞国国君,封地在夏虚来看。说明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不光是封侯国,还有封地。身为吴君的周章,不可能只是封吴国国君和句吴原有的疆域这么简单,很有可能周武王将无锡周边包括延陵邑之地都封给了吴国,甚至在阖庐之前吴国的疆域(相当于现在的苏南、苏中地区)都有可能是周武王赐封。吴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是经过十几代君王不断的发展,日益强盛。到吴王阖庐时经过领土扩张,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到齐鲁边境,占据了全部苏北地区;又向西推进,灭了楚国的几个附属国,与楚国直接接壤,占据了现在安徽的淮南、六安等地;向南则推进则占领了现在的浙北地区。

    又据康熙《常州府志》秦在一统天下之后,将天下设为36郡,将原吴越之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姑苏(今苏州),延陵邑和无锡(时称蕃离)均属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始将延陵邑设为延陵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为毗陵县,西晋大康二年(281年)置毗陵郡,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分曲阿、丹徒东部地区置)、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延陵、无锡均属毗陵郡,永兴元年(304年)改毗陵为晋陵。隋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以后历朝,无锡基本都属常州管辖。也就是说自汉以后无锡基本都属于古称延陵的常州管辖

    由上可见,无锡梅里自春秋至民国均为古延陵之地,吴氏出自梅里,加上延陵历来为吴姓公认的八大郡望之一,这就导致,吴氏后人在修谱时,认为出自延陵,故称延陵吴氏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历史资料:《左传卷十二 哀公》、《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绝书》、《吴越春秋》《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国语·越语上》《韩非子》、《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等;

2地方志书:同治《鄱阳县志》、道光《余干县志》、康熙《浮梁县志》、清同治《饶州府志》、《饶州府吴文王芮乡贤志》、乾隆《至德志》、康熙《常州府志》、康熙《徽州府志》等;

3吴氏族谱:明景泰间安徽休宁《吴氏族谱》、明崇禎元年(1628)安徽歙縣《歙南吴氏族谱》、明崇禎十四年(1641)歙县《临溪吴氏族谱》、安徽《歙县澄塘吴氏家谱》、明正德安徽歙县《富饶吴氏会通谱》明嘉靖七年(1528)安徽《休宁县市吴氏本宗譜》、明万历七年(1579)《泾川吴氏統宗族譜》、以及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左台吴氏谱图续编》、清光绪二年1876)婺源《旋溪吴氏支谱》、民国六年(1917)鄱阳《吴氏宗谱》、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鸿源吴氏宗谱》、道光鄱阳鸡峰《吴氏宗谱》、光绪十二年(1886年)无锡《吴氏世谱》、 2010年《中华吴氏大统宗谱 (世系卷.线谱) 》、顺治五年《蓝湖吴氏家谱》、光绪余干吴氏宗谱》、乾隆五十八年(1793安徽泾县《延陵吴氏族谱》、道光二十八年安徽宣城来苏吴氏《延陵宗谱旧编》等。



365bet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江夏吴荣祥    责任编辑:吴荣祥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没有了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