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bet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历史资料】珠璣巷民族南遷記 [3]
作者:吴超群    信息来源:吴超群QQ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17 |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先世南雄珠璣巷人,始祖昭泉公諱淮,以宋末遷居順德之古樓,稱古樓潘氏。潘蘭臯《九畹堂文集》
順德馬齊陳氏,一世長桑,二世麻扶,三世道源,三公舊居南雄府保昌縣珠璣裏。相傳宋理宗時,有胡妃寓南雄,以狂疾赴水,鄉民失救,恐有後患,衆皆徙家以避,三公遂于度宗鹹淳元年乙醜正月十三日,舉家南來,至南海桑麻中心村居住。時道源公方十歲,六世祖釋,生于明洪武乙卯,值軍伍之變,遷居馬齊鄉南岸洲,馬齊《陳氏族譜》
按:馬齊陳氏始遷祖,名字已夫,康熙間,其裔孫一熊,始爲撰名,亦兄其族譜一熊自序。
粵東簡氏,黎湧房始遷祖一山,周大夫師甫後也,唐亡後,五代後梁時,避北方契丹寇患,由古名範陽之涿州,踰河涉江,宦遊嶺外今名南雄之雄州,漸至廣州蔔居,當南漢時,定遷南海縣黎湧鄉。子文會,随父來遷居。幹享二年戊寅。文會以進士廷試第一,其于後梁爲貞明四年矣。自文會選大魁鄉人稱所居爲魁岡,号曰魁岡先生。
韋湧房先世有字仲立者,被契丹之亂,石晉天福七年。由涿州遷南雄州保昌縣珠璣巷。遠祖肖二,子念三,宋開寶間,随父由南雄州遷廣州城大市街,子汝恭,江西臨江新喻縣儒學教授,宋真宗時,由大市街遷番禺縣韋湧鄉之西湧。道光乙未《南海縣志.與地略》有大市街,民國時爲懸福馬路。
南塘房始遷祖緻政,号古峰,宋神宗徽宗間,由南雄珠璣巷遷香山縣東四都南塘鄉。今傳二十六世,其譜先傳訛。以爲始遷。自宋度宗鹹淳九年癸酉及後修譜者閱鄰鄉《嚴氏族譜》。其始遷自宋神宗元豐七年甲子,嚴氏始遷祖于徽宗而非在度宗時矣。
車陂房始遷祖承直,先世孟英,在北宋末居南雄保昌縣沙水頭,宋靖康元年丙午,遷廣州城,及南渡後,曆世遞遷,紹興七年丁巳,遷香山縣阜龍裏。隆興元年癸未季冬望日。承直定遷番禺,居鹿步司永泰鄉。宋亡,鄉人王道夫勤王而沒,其孫王龍溪,爲忠臣後,鄉人重之改鄉名,曰龍溪鄉,迨明亡,鄉人王邦畿效忠明室,抗節不屈,鄉人懼禍,乃改鄉名日車陂鄉。
孫王龍溪,爲忠臣後,鄉人重之改鄉名,曰龍溪鄉.迨明亡,鄉人王邦畿效忠明室,抗節不屈,鄉人懼禍,乃改鄉名曰車陂鄉。
屏山房始遷祖榮屬,字郁文,原籍江西南昌,因避兵燹,遷廣東南雄始興縣沙水村珠璣巷。曆宋南渡,遷廣州城大市街,于後遷番禺縣屏山鄉。
又屏山房遠祖,原籍江西洪都,被兵燹遷山西平陽府,複遷江南太平府石城縣。宋紹興某年,遷廣東南雄珠璣巷長子世英,鹹淳某年,遷廣州城大市街。
新會房始遷祖迪号嵩山,宋鹹淳十年正月甲子夜。避胡妃之難,由南雄州保昌縣沙水村珠機巷遷新會縣鸾台鄉,其先則自範陽而居南雄者也。都那房始遷祖永修,父英,号梅軒,原籍江南.入嶺南爲參議,居南雄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四子:伯某,仲永修,叔某,季某。宋度宗時,賈似道專政,有胡妃事,兄弟四人。避禍攜家遷廣州。既而伯居新會,仲居番禺都那村大巷尾,叔居鹽步,季居簡岸,鹽步房始遷祖尚和,遠祖朱矛第六子也。朱矛生子六人:尚仁、尚義、尚禮、尚智、尚忠、尚和。兄弟同遷南雄珠璣巷,蓋自江西洪州南昌縣因亂而遷南雄矣。迨鹹淳五年三月既望,遷廣州城大市街,及元季兵燹,尚和又遷南海縣鹽步鄉。湖湧房始遷祖觀安,遠祖朝進曾孫也。朝進字聘之,宋理宗時,宦遊嶺外,遂居南雄珠璣巷,迨宋度宗時遷南海紫洞,元明間,觀安由紫洞遷同縣湖湧鄉。
樵嶺房始遷祖德達,字敦穎,遠祖庚次子,來自南雄珠璣巷。當時入廣兄弟四人:幹、坤、艮、巽分居各邑,巽生三子:申、庚、辰分居勒樓等處,庚字南來,生六子,次德達,元明間,遷南海縣西樵雲路鄉。
龍江房始遷祖康隐,遠祖三悌子赓孫也。赓号南來,宋末由南雄珠璣巷遷南海縣,迨三悌,由縣内龍潭鄉遷黃連,生二子康隐、妙隐。明永樂元年,康隐偕弟,由黃連遷龍江之東社。
小洲房始遷祖鯈,字參魚,遠沮際遇昆孫也,際遇字壯猷,宋鹹淳間,由南雄珠璣巷遷廣州城大東門。際遇生五子第五名瓊,生仆,樸生元鳳,由大東門遷番禺縣河南新村,明初鯈由新村遷本縣小洲鄉。
白沙房始遷沮普養遠祖肇基裔孫,肇基官戶曹,奉使粵東,因而家南雄珠璣巷。蓋梅嶺中道沙水塘,是其遺迹,迨宋鹹淳八年某月初一日甲子夜,避胡妃之禍潛奔南來,兄弟以紫竹分執爲記。其曰潤傳。居南海縣樵右上沖堡西岸鄉。後普養定議遷居東岸白沙鄉,将遷旋卒,諸子承父志而遷焉。在明正德十四年己卯。
橫江房始遷祖始德,原居南雄珠璣巷。明季兵燹世變,父子兄弟奔避,其志同遷廣州,中途驚散,父失蹤。惟二子至廣州城尋父無由得,二子乃忍痛而遷南海縣高鄉,其後定遷本縣橫江鄉。
瀝溪房始遷沮萬宗,明末時,由南雄珠璣巷至香山,遂定遷所焉。萬宗生三子。長南澗在白瀝港,二騰善亦在白瀝港,三山自在茅灣外埔,今傅十六世。簡朝亮《粵東簡氏大同譜》二
    按:簡氏由珠璣巷遷廣,有在南漠時者,有在宋神宗、徽宗間者,有在度宗鹹淳年者(曰十年,曰五年,曰八年,不一其說)有在明季者,簡氏朝亮纂譜其族姓考雲:南雄州,自北方而至嶺外者所必由,或偶旅焉,或久旅焉,吾宗之未有先浚,以此故也,其說廣州舊譜,多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巷之得名,據《檀萃稗珠》,始于唐張昌。昌之先爲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居,敬宗寶曆元年,賜與珠璣條環,旌其孝義,後因避廟谧改名曰珠璣,而舊謂祥符有珠璣巷,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至止南雄,不忘扮榆所自,亦号其地爲珠璣巷,如漢之新豐以志故鄉之思也,省志謂在沙水寺前,予族譜謂在南雄始興縣十四圖牛田坊,是時同遷者九十七家,于宋度宗鹹淳九年癸酉歲(原注:大良陳太初墓志作紹興四年,相距百餘年,必有一誤三月十六日南遷,二十六日到廣州散處各鄉,今将九十七家姓名列後并訂别本,注明異同附論于左:
羅貴祖    麥  秀    李福榮    黃複愈
鄧一元别鄧作鄭    吳孟魁    呂  遠别無此人    胡漢瑞
陸道思    黎孔昭别昭作照  何大參    趙世常
蘇汝興别作曹汝卿  吳國孔别孔作禮    馮三才    黃天建别建作挺
伍元露    馮元昌    阮可益    何鵬遠别遠作羽
譚文廣    馮彥彩别彥作元  黎元滿    黃文富
馮元澤    黎聖進别進作俊  譚廣孚别季作字  黃聖永
陳世道    譚居可别居作君    馮文澤    周彥才别才作材
高譽恩别作學思  譚廣信别無此人    吳仲賢    王可閏别作黃河閏
馮元俞别俞作愈  陳世興    梁益宏别作宏益    黎仁傑
高子啓    吳永奇    歐以信    葉三齊
梁化淳别作淳化    馮恩德别恩作思    李聖悅别作悅聖    盧明遠
周伯通别通作道  歐孔道    廖德舉     陸榮澤别作澤榮
李子才    曹一常    黎文遠别遠作達    伍  悅别無此人
湯  佐    陸以信别無以字    黃文禮别黃作莫    謝忠卿别謝作譚
黃考系别作黃孝    陸世興别興作英    黃羊義别作黃儀賓  羅鼎弼别鼎弼作文拔
麥信可别作可信    黃悅中    高易思别作易舉    黃仲賢别賢作貴
羅之貯别之貯作文绮   周觀達    李子龍    文可泰别泰作大
李德興别無此人    湛英奇    陸聖遠别聖遠作遠信   葉春及别及作澤
李伯宗别伯作恒  趙汝榮    李應元    何汝祥
郭子交别郭作李  羅悅秀别無悅字  伍顯才    張汝學
陸閏成    盧  遠别作盧明達  周子達别達作遠  黃悅生
梁  維别維作淮    胡勝章别勝作聖    吳士禮别士作仕    黃  賞别作黃裳元
何一裏    周君美别君作居    湯大花别作楊大化  尹中奇别中作仲
麥  全别全作存
今按九十七家,實計得三十四姓,但别本謂一百家三十四姓,而有歐淳儀,蘇汝瑞,劉兆熊,譚日宇,鄧越南,鄧越西,鄧越東等七人,無呂遠,譚可信,伍悅,李德興等四人,至族譜有呂鄧王謝四姓,别本有楊劉鄭莫四姓,恰各得三十四姓,數各相當,然世遠名湮,無人征信,想此外所遺尚多。如番禺《屈氏族譜》,謂南屈珠璣實始遷,今此無屈姓,亦屬可疑,更可疑者,一巷之微,安能容百數十家?故省志載其地而略其人至爲有識。馮秉迩迩?
    按:秉芸字潔生,順德龍山鄉人其先亦由宋遷自珠璣巷者。又按:屈新南宗《屈氏族譜》稱,始祖忠勤,原始興縣沙水裏珠璣巷人,生宋元豐戊午,登大觀二年進士,授迪功邪,宦遊入廣,蔔居番禺之沙亭,終紹興甲寅,與成淳時無陟,馮貴未見屈譜也。宋度宗鹹淳九年癸酉,徙南雄珠璣裏,上年有胡妃逃至南雄溺水死,鄉人逃難遠徙龍江巨族始沮,多由此遷。道光《順德龍江鄉志》張世隆,原注一作龍,字普濟,号雲程,甯宗朝進士,爲翰林院五經博士,原南雄保昌人,始居龍江(同上杜姓族)由珠璣巷,陸由珠璣巷。同上  按:九家族譜張姓祇一人,不名世隆,陸詳閑越大夫祠紀略即馮譜之陸世興,羅譜作陳世卿殆誤。陳敬之,于元至元間,官隐于粵南雄府始興縣尹,旋緻仕,蔔築于鄰邑保昌珠璣巷而居,子君德,遷居佛山之田邊坊,即今魚塘,爲族之始遷沮,與君仁蔔居新會縣白沙村,同出一胙,而鶴園水便,并同所自出也。  《南海鶴園陳氏族譜》餘族先世始汝南其金陵荊楚嶺表,後之散處不一,若我嶺表之宗曆漢唐宋,其間曰鋗,曰鼎臣,皆顯名當世代不乏人,其宋末度宗胡妃之難,則自嶺南而南渡者此始伹也。考于舊聞及軍由二字号誤,俟考所載宋祥興二年,有勝法勝祐兄弟挈家南徙,勝法以鄉校兵應張總鎮檄守新會,宋王避地墩汾,勝祐入龍山遂蔔居焉。  《龍山鄉志》引明梅萬吉《梅氏族譜自序》
又《龍山鄉志》,引溫汝适《溫氏族譜序》雲:吾宗初祖由雄州來居茲土,至是凡五百餘年,汝适道光間人,其族殆亦由珠璣巷遣至者也。始沮陸順宗宋建炎間,由南雄遷居新會城社倉地,二世龜齡,由社倉地徙居中樂都窯頭新村,三世士龍由窯頭徙居古勞都隔蓢村,今改屬鶴山縣。  《開越大夫始祖陸龜齡,乃順宗之長于,順宗由浙江平湖縣至南雄珠璣巷,迨宋鹹淳八年。始居占岡州,後居隔蓢鄉至龜齡,乃遷新會縣中樂鄉,同上
    按:二說不同,蓋鶴山新會二房子孫,傳說互異,今按:光緒壬午科舉人鶴山陸汝騋朱巷自述世系雲:始祖順宗宋建炎間,由南雄保昌珠璣巷遷新會縣古岡州,二世龜齡,三世士龍,四些德明宋鹹淳四年解元,于元元貞年,奉母由古岡州遷居窖頭新村,後再遷居古勞都隔蓢村,似得具實。番禺屈氏始沮禹勤,字元勵,号誠齋原嶺南道南雄府始興縣沙水裏珠璣巷人,其先出于楚,宦遊入嶺南,遂居焉,生宋元豐戊午二月十八日。受學庵祖東先生公于英州門下,登徽宗崇甯四年乙酉鄉薦,大觀二年已醜進士,授迪功郎,宦遊入廣,蔔居番禺之沙亭,在世修行五十七年而終,時紹興甲寅六月十四日。子偉,字邦傑,号淩江随父宦遊入廣東,生崇南丙戌九月十五日。登紹興二年壬子鄉薦,癸醜進士,任校書郎上奏乞恩,得歸田裏,終紹興二十五年乙亥。屈新南《屈氏族譜》卷一。
    按:此北宋末之由珠璣巷南徙者。
松逸何公諱千之,字伯強,順德人。其先文廣建炎中,始自保昌遷廣城傳三世曰彌深,宋末再遷馬甯。  《泰泉集》五十四
祁敕字維允号棠野,廣之東莞人,南宋有銀青光祿大夫者,始遷自南雄九傅至順,爲時名臣,累官江西左布政,敕之考也。  《泰泉集》五十三嶺南之李,惟南雄始興爲盛,宋季有侃徇兄弟,奉母褟氏,由南雄珠璣巷遷廣郡之高第街,侃徇分居南海香山,佁奉褟氏至新會,初居邑西筋竹坑,子孫複散處石步、園背、沖澄、連塘、鹿峒、泷水、及南恩、新興等處。老幼千餘人,居石步者,分軍民二籍,  《開平縣志》引明黎貞古州《李氏譜序》邝氏始遷祖一聲,鹹淳朝,以進士授兵部尚書,因忠言忤主罷官。祐  元年。挈家南遷南雄石羊巷,繼遷新會,卒葬泷水都潭沖後,曆世詩禮傳家。  《開平縣志》引明邝道行《邝氏宣城譜序》
    按:珠璣巷外之石羊巷,亦有南遷戶口。
司徒氏祖居南雄珠璣裏自北宋以前,譜帙殘厥,至宣翁,值宋南渡,中原多故,寇盜竊發,由南雄遷居廣州高第街,是爲一世祖,阙後由廣州而水東而堤滘,而恩平,而陽江,各擇所向,不遑甯處。  《開平縣志》引司徒健滘堤《司徒氏譜序》。周陳胡公,傅四十一世生太丘長實,實穎川人,遂以穎川爲郡望,實傅二十五世,至洪進封歧國公,洪進傳二十二世,生瑚,瑚生九子,皆仕宋仁宗,三子烈延三世至文。谪官入粵,家南雄沙水村珠璣巷,二傳至輝沮,七子谟、宣、英、恺、閏、圖、仁、并有名,又由珠璣巷南來,先至新會指水蔔居曰:逢沖則止,志無忘所自也,谟居沖泮生四子,曾孫遷潭碧,而那甘,而赤坎蓢,而潭江,皆系出沖泮,宣生三子,分居新會東莞,數傳遷魁崗。英生四子,分居新會恩州。恺居汶村生五子,季夢鸾,生二子,次子宗,宋賜進士,拜殿中丞,生三子,長一濯,登鹹淳庚午科賢書第一人,由汶村遷波羅,而開基于海心三江鄉,閏遷潮陽,圖住岡州,仁遷清遠也。祖迄今,傳世三十,丁逾百萬。  《開平縣志》引光緒十年陳石園開平《陳氏譜序》。
南海平地黃族始祖迩中,字德政,号莊台,宋紹興八年戊午,領浙江鄉薦,十八年戊辰進士,官江西南安路軍州事,元配江,随任卒,葬南安。續配南雄始興貢生彭鸾之女,适中卒于任。彭氏因江右兵亂,攜次子九韶往南雄珠璣巷水井頭,依外祖而居。後補博士,赴選廣州,值淳熙丙申年間,兵燹擾攘,遂奉母彭氏,偕妻子來平地村居焉。生宋紹興庚午,終嘉定癸酉,是爲二世祖。
《南海平地堡黃氏宗派錄》
南海康氏,始祖建元,當宋末時,由南雄珠璣巷,遷南海銀塘鄉,遂家焉。至護理寅西巡撫國器,一十七世矣。康國熺《六太居士集》
順德龍江黃氏,先爲韶州曲江人,宋諱正者,仁宗朝進士,曆官屯田郎中,生于佺期、安期,并登仕籍,佺期之後,徙南雄珠璣裏,度宗鹹淳末避亂入廣州,占籍南海,今爲順邑龍江鄉,則自大宏公始也。又再傳而爲得興公兄弟五人,子姓别籍多顯者,明歐慶雲《定香樓集》二。封文林郎編修。  《谷泉黃公墓志銘》按:谷泉,名文禮,儒炳父。
番禺沙灣李氏,其先江西之泰和人,裔出唐太宗後,宋大觀年間,有朝請大夫邵。始遷南雄之溪塘鎮。邵生骠騎都尉琰,琰生朝議大夫緝。緝生承奉大夫仙之。由溪塘再遷廣州,仙之生廣南東路安撫榉,榉生奉直大夫循州路通判天篚,篚生尚書忠簡公昴英,文章節義爲宋名臣,具家乘及通志中,昴英生文林郎辂院守道,守道生府判光文,乃定居于沙灣村,遂爲番禺人。歐慶雲《定香樓集》二、雲南武定,軍民府知府靖吾李公行狀。
南海金瓯松塘裏歐氏,先世出歐冶子後,漢熹平間,有歐祉者,居桂陽,隋大業末,區澤爲連州刺史,徙連州數傅自連州徙南雄珠璣巷。宋南渡後,祖世來者,始再徙金瓯之松塘裏,遂爲南海人。五傳而生迪功郎子傑又再傳而生半塘公應善,善生前山公翰,翰生次顔字德思,别号壁江居士,二十五舉鄉薦,知若利州。子慶雲,萬曆丙午科,薦第四人,歐慶雲《定香樓集二.先考行狀》。恩平聖堂梁氏,始沮永壽,來自南雄珠璣巷迨明西安府同知廷棟凡十五世,崇祯元年,廷楝年六十六,續修族譜。粱廷棟水閣詩鈔後附聖堂族譜序。
    按:廷棟聖堂族譜序略雲:棟筮仕同州,天啓乙醜,解绶歸來,自号空空子,往返梅關,涉曆浈水,顧盼珠璣湫然興水木之想,追思我祖永壽公,來自南雄珠璣巷,迄餘先君凡十四世孫矣。譜之大修,自先君始,考其時則萬曆十二年,歲在甲申,閱丙戍始脫稿,抵今四十有五載,國己更四君當崇祯紀元之初,予行年六十有六,因取三戶籍譜而續修之。
東莞龍溪古梅鄉蕭氏,漢相國何後,原籍楚之蘭陵,徙南雄珠璣巷,始祖德隆,宋淳熙七年九月,至廣州悅寶安龍溪山水之勝,遂築室古梅鄉而家焉。生三子:長祯紹興丙寅進士,官淮南防禦副使,次祥,紹興丁醜進士,翰林院編修,有捍衛功,封萬戶侯;次祈,淳熙丙申貢士,終房州推官。祥生子五:士進遷龍門,士遠、士近、士高、士洪,遷從化。今東莞蕭氏,士遠後也。  《東莞蕭氏家譜》抄本。
作者簡介
黃佛頤(一八八五至一九四六),字慈博,廣東中山人,宣統元年拔貢,辛亥革命後入羅浮酥醪觀爲道士,蓄髻發于廣州設館授徒爲生。工詩詞,尤工骈體,家富藏書,着《廣州城坊志》.刊入《廣東叢書》第三集。一九二七年,廣州兵事。藏書盡毀,幸著述攜至香港,得免于難。一九四六年卒,年六十二。
 
 
珠璣巷史事  陳樂素
    粵北南雄有地名珠璣,廣州市内有路名珠璣,它們原來都叫做珠璣巷。南北兩珠璣,不是名稱偶然巧合,而是有它們曆史的聯系的。
   一九五七年,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油印了一本冊子,題爲《珠璣巷民族南遷記》,不分卷,約五十頁,是中山黃慈博輯的遺稿。遺稿從各種詩文集、家譜、族譜中摘錄出有關珠璣巷的記載幾百段,并且作了一些考校工作。這是一部在解放前若幹年寫成的稿子。經過作者不少歲月的辛勤勞動,單是有關的家譜、族譜。他就收集到四十餘種,這就很非易事。而這些家譜、族譜多已不存了。遺稿中選載了在一個曆史時期内,大量不同姓的家族先後從南雄珠璣巷南遷到珠江流域一帶,世代定居下來的事迹與傳說。它是一部研究廣東地方史很有參考價值的作品。本文就以這部作品引用的材料作基礎,對這一曆史時期這一段地方史試作一些探讨。
 
關于南遷的傳說
    關于南遷的傳說,大抵來源相同而有互異之處。黃慈博先生在遺稿中曾以三個不同姓的家譜、族譜相對校。三個家譜、族譜是:東莞英村羅氏族譜、新會泷水都蓮邊裏麥氏家譜和番禺市橋謝氏族譜,而以羅譜作底本。現将其中主要部分節錄如下:
    宋季間(麥譜作『宋度宗鹹淳九年癸醜』。謝譜不着年代)有宮人蘇氏貌美貪私。一夕,上幸宮,失調雅樂,上怒,命下冷宮。妃潛逃,扮作遊婦,混雜京省。時有富民黃貯萬,南雄府始興郡保昌縣牛田坊人,備船運糧上京,至關口市下灣泊船隻(麥譜作『至臨安灣泊』),備牲酬福。時有歌女近前。萬見女貌美,以意挑之。女即下船,與萬言,娓娓不巳,願托終身,因載以歸。後來上行敕複取蘇妃,不知逃亡久矣。上怒,敕兵部尚書張欽(麥譜作『張英賓』)行文各省緝訪。終年無迹,乃複奏上準歇,不行追究。不知貯萬所遇之女子,即蘇妃也。一日,其家人劉壯因隙出走(麥譜作『家仆劉壯憾其主,走京師,詣英賓告其事』),揚洩弊端,傳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究因,乃詐謂民違法作孽,會同五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計議,欲芟洗其地以滅蹤。僞稱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有賊作亂,流害良民;冒挾聖旨準行,以牛田坊地方,擇地建築寨所,聚兵鎮守,庶國泰民安。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議,嚴行遷徙。
    時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億萬之衆,莫不嗟怨惶惶。惟珠璣裏居民九十七家,貴祖密相通透,團集商議,以爲南方煙瘴地面,土廣人稀,必有好處,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處江山融結,田野寬平,及無勢惡把持之處,條相開避基址,共結婚姻,朝夕相見,仍如今日之故鄉也。衆議而相語曰:  『今日之行,非貴公之力,無以逃生。』九十七人即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居民,獨籍公之恩,得賴逃生,異日倘獲公之福,得遇沃壤之地土,分居安插之後,各姓子孫,貧富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貧者同堂共餐,各沾責公之澤,萬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無相害也。』即簽名團詞,赴縣陳告,準立文案、文引,仍赴府告準案結引,立号編甲,陸續向南而行(麥譜接雲:『以竹結箪,浮浈而下,至連州水口,遇風箪散,溺斃男女無數。至居屬香山縣黃角大良,各投士人草屋安歇,分尋居住,成聚落焉)。』
    所有案卷文引。備刊于後。紹乎幾年仲冬望後志。
接下有《赴始興縣告案遷徙詞》(麥譜作『赴保昌縣禀』》,末題:『紹興元年正月初五日詞上』(麥譜作『鹹淳九年正月初五日』,謝譜作『開禧元年正月初五日』)。遷徙詞後羅譜有赴難團人九十七名的名單,謝譜亦有而多異,麥譜無此,又有珠璣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銘(麥譜無)。銘文如下:
    珠璣流徙,羅、湛、鄭、張、尹、文、蘇、謝、陳、麥、盧、湯、溫、胡、趙、伍、曹、區、李、粱、吳、馮、譚、蔡、阮、郭、廖、黃、周、黎、何、陸、高發其祥。九十七人,開辟煙瘴。三十三姓,永鎮南方。子孫萬代,爲國棟梁。文經武緯,愈速愈昌。
  接下有《本府文引》,文如下:
  嶺南道南雄府,爲逃難給引,早救生靈事:本年正月十三日,據始興郡保昌縣牛田坊十四團珠璣村貢生羅貴等,連名呈稱前事,内開:爲天災人禍,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猶患難周。及令奉明旨頒行,築土設寨所。因思近處無地堪遷,遠聞南方煙瘴,地廣人稀,堪辟住址,未敢擅自遷移,等情到府。據此,查民貢生羅貴等九十七名,案非惡孽民氏(謝譜作『素無惡孽,官矜醇民』)。爲此,合就行給丈引,批限起程,凡經關津岸陸,此照通行,毋得停留阻禁。方到止處,合應行赴該府州縣屬立案定籍,緝(謝譜作『繳』報文,以憑造冊轉報施行!
    紹興元年正月十五日給,限四月二十四日(麥譜作『繳』。謝譜作『開禧元年正月十五日給』)。
    上刊的一篇記載,在叙述南遷原因和過程方面是相當完整的,但文字不甚通順,又顯非宋代的文書樣式,更明顯的矛盾是,宋無嶺南道;隻稱南雄州,不稱南雄府;地方亦無『省』之稱;政府機構,無『五府』之稱。時間上,羅譜作『紹興元年』,謝譜作『開禧元年』,麥譜作『鹹淳九年』,有差距,特别是紹興和鹹淳,南宋初與南宋末,相距一百多年。又所謂南雄富民黃貯萬『備船運糧上京』,這樣一條水路是沒有的。而大緻與此相同的傳說,還不止于以上三個譜;甚至置民的家譜中,也有這樣大緻相同的傳說記載。(1)
    傳說同出一源,在若幹年月裏,各據聽聞,各參己見,因而存在着種種矛盾之說,這并不奇怪。從南雄稱『府』一語,可以說明從口傳到筆傳,已經是到了明代,是明朝人的記載了,矛盾是多的,但傳說中含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這卻不能忽視,我試作一些探索如下:
一些曆史情況
    北宋末期,由于以徽宗爲首的這個政府的腐朽無能,在一個短短的時日裏,就被南下的金軍,占領了中原。攻陷了汴京。北宋政權結束。高宗倉皇南渡。在戰亂中,中原士民,一部分随高宗走東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帶;一部分随隆佑太後走贛南,在隆佑太後自贛南回臨安後,士民在動亂中,更南度大庾嶺,寄寓南雄。這度嶺的一支,經過一段時期,又從南雄南遷,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帯。
  據《宋史.高宗紀》,大緻如下:
  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年)冬,金軍分道南侵。帝如揚州。三年(一一二九年)二月壬戊,駐跸杭州。癸亥,令有司具舟常、潤,迎濟衣冠、軍、民家屬。戊辰,出米十萬斛,即杭、秀、常、湖州,平江府,損直,以粜東北流寓之人。六月,诏谕中外:以迫近防秋,請太後率宗室迎奉神主如江表;百司非軍旅之事,并令從行官吏士民家屬南去者,有司毋禁(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缟》所載略同)。
    七月壬寅,命李邴、藤康權知三省密院事,扈從太後如洪州,楊惟忠将兵萬人以衛(《三朝北盟會編》:『隆佑皇太後迎宗廟、省部百司赴洪州,諸路公事皆赴洪州與決。』)
    《三朝北盟會編》對洪州以後事,有詳細的記載:
    八月二十日,隆佑皇太後至洪州。十月二十六日,金人自黃州渡江寇洪州。十一月六日,隆佑皇太後及六宮出洪州,舟人耿信反,扈衛軍潰,九軍盡反,劫奪六宮府庫,一夕而盡。十一月二十三日,隆佑皇太後離吉州,至太和縣,兵衛不滿百人。金人追至太和。太後遂幸虔州。四年(一一三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虔州兵亂。三月癸卯朔,盧益權知三省樞密院,往從衛隆  皇太後。八月十日,隆佑皇太後至虔州。
這些記載說明: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徙杭、秀、蘇、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佑太後沿贛江走洪州、吉安、虔州。太後從建炎三年七月走洪州,至四年八月回至臨安,這一年之間,由于金軍窮追,九軍盡反,虔州兵亂,當日的士民狼狽困苦的景象是不難想象的。後來太後自虔州回臨安,這些士民既沒有随太後赴臨安的條件,又勢不能北還,因而不得不更南度大庾嶺,求安身之地。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年)三月癸未縧,與此有關的一段記載,證明了當日士民流寓嶺南的事實。文如下:
    直徽猷閣知靜江府許中降職一等,時中原士大夫避難者多在嶺南。上數诏有司給其廪祿。中言:『本路諸州賦入微薄,諸禁案寄居官毋得居沿邊十三郡,見寓者皆徙之,仍毋給其祿。』上惡之,乃有是命。
『中原士大夫避難者多在嶺南』,非士大夫的老百姓爲數當然比士大夫更多。至于許中所說的『本路』,是指廣南東西路,因爲南下嶺南的人,主要是從江西虔州(即贛州)度大庾嶺,而不是從荊湖南路人桂林一帶。當日先後度嶺的士民,爲數衆多,他們在戰亂中從中原或江南長途跋涉,颠沛流離,度嶺以後,比較安全,得以喘息,因而暫止于嶺下的南雄,是勢所不得不然的。後來因爲度嶺來南雄的人陸續增多,于是其中一部分人又不得不更往南遷,也是勢所必然的。這是南宋初期的一段曆史。
到南宋末年,由于元軍的大舉入侵,特别是德佑二年(二一七六年)元将呂師夔玫陷南雄、韶州。守将曾逢龍、熊飛先後戰死(2)。在這戰亂期間,南雄居民,特别是那些原從中原以及江南度嶺僑居的子孫後代人,又不得不紛紛更往南遷。他們在艱難中一批一批地結伴同行,也是很自然的。這是宋末元初的一段曆史。
 
曆史與傳說
上述的曆史,說明兩次大遷徙:一次是在北宋末、南宋初,避亂的度嶺寄寓南雄;一次是在宋末、元初,他們的子孫後代,從南雄更南下珠江流域一帶,但族譜的傳說記載,卻把兩次事件合而爲一,有些說,時在紹興;有些說。時在開禧或鹹淳。至于所謂從冷宮逃出來的妃子,羅譜說是蘇妃,另一些族譜,如小榄麥氏族譜則說是胡妃。前人已經指出,這事是從宋人說部如《齊東野語》、《鹹淳遺事》等記載演變而成。按《宋史.賈似道傳》述胡妃事如下:
    鹹淳八年,明堂禮成,祀景靈宮。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貴嫔之父顯祖爲帶禦器械,請如開禧故事,卻辂乘逍遙辇還宮。...帝遂歸。似道大怒曰:『臣爲大禮使,陛下舉動不得預聞,乞罷政。』即日出嘉會門。帝留之不得。乃罷顯祖,涕泣出貴嫔爲尼。
胡妃(一說蘇妃)爲尼,傳說借此演變爲潛逃出宮爲遊婦,随黃貯萬歸南雄,再構成南雄居民因此事被逼南遷的故事。這些虛構的故事,與當時的曆史事實不符,不須窮究,但其中主要的記載,如以羅貴爲首的三十三姓九十七家結伴南行一事,就很值得注意。
    羅貴等一行離南雄,總是在元車攻陷南雄前後,他們沿着浈水到韶州,又從韶州沿北江南下至廣州,再從廣州逐漸散處各地。他們途中又經曆許多艱險,如麥譜所載:『遇風箪散』,溺斃男女多人等不幸事故,當是事實。
綜合黃慈博先生遺稿收集到的家譜族譜所載的姓氏,先後從南雄南遷的,除上述流徙銘中的三十三姓外,還有龐、康、唐、邝、丁、石、雷、孔、鄧、孫、司徒、邵、任、朱、魏、程、侯、鮑、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藍、肖、韓、甘、林、楊、梅、呂、嚴、劉、關、屈、餘、簡等四十姓,連前合計有七十多姓。而七十多姓中,有不少是同姓而異宗的,如黎、麥、李、陳、張、何等。這樣加起來就接近一百姓。這近一百姓人家,先後南遷。散居各地,據諸家族譜:北有清遠的朱,增城的劉;東有東莞的張、李、陳、劉;南有恩平的梁,新會的區、李、麥、陳;西有陽江的司徒等。其餘諸姓則分布于南海、番禺、順德、香山、鶴山等諸縣。而諸姓比較集中的居地,則是南、番、順、香、東、新等六縣。值得注意的有雨點:一、諸家族譜、家譜都說他們的祖先是從珠璣巷南遷來的;二、綜觀諸家族譜、家譜所載,從南雄南下定居地都是在珠江三角洲範圍内。兩個特點:一是所從來;一是所定居地範圍。這兩個特點,是研究珠璣巷史的主要問題。廣州之有巷名珠璣,顯然是爲了紀念南遷人來自南雄的珠璣巷,因爲他們從北江南下,大多數是先到廣州,然後散居各縣,或者就定居于廣州。
 
爲何都說來自珠璣巷
    珠璣巷一名,宋元時代不顯,明初永樂年間,東莞陳琏寫了好幾篇族譜序,《載琴軒集》中,在族譜序和其他幾篇墓志銘、墓表中,他叙述伍、封、羅、李、蔡、鄧、丁、何、劉、黎、李、張、袁等諸姓家世,都隻說他們『先世南雄人』,而不言珠璣巷。萬曆年間,梁延楝的《珠璣懷古》詩,有句:『珠璣遺迹動凄其,厭說前朝有徙移,舊路人非芳草在,故園春盡落花知。』3.黃公輔的《過沙水珠璣村》詩,有句:『長亭去路是珠璣,此日觀風感黍離。』『已無故老談前事,那得新聞訪舊支?』看來梁黃當時對珠璣的傳說已有深刻的印象,在身臨其境時,都不禁有今非昔比之感,綜上聽述,  《琴軒集》中族譜序多,反映元末大動亂後,明初族譜之作漸興,而明中葉以俊,南遷人的子孫又漸有珠璣是故鄉之思,對珠璣的傳說漸盛,明後期詩人于是有黍離之歎。
    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兩次談珠璣:其一,題爲『珠璣巷』。他說:
    『吾廣故家望族,其先多從南雄珠璣巷而未。蓋祥符有珠踐巷,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至止南雄,不忘扮榆所自,亦号其地爲珠璣巷;如漢之新豐,以志故鄉之思也。』
其二,題爲『珠璣巷名』。他說:
    『珠璣巷得名,始于唐張昌。昌之先,爲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居。敬宗寶曆元年,朝聞其孝義,賜興珠璣縧條環以旌之。因避敬宗廟谧,改所居爲珠璣巷,予沙亭始祖迪功郎諱禹勤,初從珠璣巷而至。族譜雲:南屈珠璣實始遷。
他聽說:『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建炎南渡,士民入嶺的多,是事實,但『從駕入嶺』,則不是事實。南雄之稱,始于宋初開寶四年(九七一年),唐時沒有南雄之稱。至于珠璣得名,他的前一說,是宋南渡時,後一說則『始于唐張昌』,顯矛盾。大概是屈翁山随手筆錄傳聞,還未深考。但他說:『祥符有珠璣巷』南渡人嶺止于南雄,『不忘扮榆所自,亦号其地爲珠璣巷』,則值得注意。
    在封建社會裏,因戰亂流徙他鄉,總忘不了故鄉。故無論祥符是否有巷名珠璣,(而且南遷諸姓人多,不可能原都是珠璣巷人。)把珠璣一名,作爲中原和江南的象征,代表南遷入的故鄉,因而衆族譜都說他們的祖先來自珠璣,它的意義就不限于紀念南雄的珠璣巷,而更遠的并且紀念廣泛的中原和江南的故鄉了不但南雄有珠璣巷,廣州也有珠璣巷,其原因也在于此。這種源自珠璣巷的傳說,遍及諸族,它是具有維護同宗、同族以至同鄉團結互相作用的。
    但是,在封建社會裏,維護族姓各自權益的手段,就是利用封建社會傳統的宗法觀念,血緣觀念,而族譜的制作,就是作爲權益的實證,法律的依據。家譜、族譜的制作與保存,主要在于維護家長制,維護産權,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因此,家譜、族譜的記載,多自遠祖始,以明淵源有自,其實多屬于傳聞,甚至虛構以顯揚家聲,而無礙于産權的确定。散居珠江三角洲諸族姓,異口同聲,始遷自珠璣巷,這有利于宗法觀念的加固,而對于産權的确定并無妨凝。我們所要研究的,不在于南遷諸族姓世系綿延,而在于他們在宋元以後幾百年間在珠江三角洲的曆史地位和作用。
    關于家譜、族譜問題。以廣東而論,元明以後,盛行編寫;體例多以宋歐陽修的歐陽氏譜圖和譜例爲準則,以遠近親疏爲别,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5。明陳琏寶安羅氏族譜序稱贊羅亨信所修族譜『不強附所不知,惟書其可知一。但真能依此如實編寫的,看來不是很多。因爲執筆者多是族中人,況且知識水平、語言文字水平有高下。那些水平不高的,往往互相抄襲,臆度虛構,便多錯誤。典型例子,如廉江遂海合博賴譜6。卷首有所謂『宋歐陽修先生序一,序文末題『宋鹹淳八年賜進士參政文忠公歐陽修頓首拜撰』。第二篇是所謂『宋胡铨先生序』,文末題『宋熙甯二年賜進士翰林院學士忠簡公胡铨拜撰一。象這樣缺乏曆史常識的族譜,就沒有多少研究價值了。
不少家譜、族譜是蘊藏着若幹曆史資料的,是有助于地方史研究的,但必須經過去僞存真的工夫,而首先要掃除那些封建糟粕。
 
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關系
    上文所載以羅貴爲首的一批三十三姓九十七家人,他們南遷的時間,東莞英村羅氏族譜說是紹興元年,新會泷水麥氏家譜說是鹹淳九年。看來,時在南宋末年,比較近實,說已見前。總的情況是,宋季以來,一批又一批,或個别的族姓從南下珠江,大緻到了元末明初便告一段落。經過元末的大動亂,明朝前期,諸族姓便紛紛各自寫家譜、族譜,以維護各自家族的權益和财産。不久,南雄舊居,逐漸改變面貌,當地居人逐漸『厭說前朝有徙移』了。但是,元明以來,珠江三角洲的形勢卻也逐步發展起來了。
    南遷的士民,以羅貴的一批爲例,羅貴說自己是個貢生,他還未有入仕,隻能說是個士人。據載,他一家男女六口,十五歲以上。男的五人,婦女一人;另外家仆二人,未成丁的三人;仆婦二人,仆女一人。他們在岡州(新會)蓢底村定籍之後,占地二十一畝多。耕地與勞動力相配,勞動力是足夠的。至于其他九十六家,即使其中有些原是地方主,避地南來,也是不可能把原占有的土地帶來。所以總的說來,南徙諸族姓中人,除老弱病殘和幼小的以外,大部分要參加勞動來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南方煙瘴地,當日的珠江三角洲,山少平原多,田少未墾地多,而布滿河流水網。他們人多勢衆,經過多少艱難困苦,帶來了中原和江南的先進生産技術,和當地土著居民結合起來,共同耕墾開發那廣闊而又有良好自然條件的荒地,經過相當時日之後,是可以逐步變瘴地爲适宜豐産的農業地區的。曆史的發展正是這樣。這段曆史的發展可以直算到清道光鴉片戰争之前。人們早就盛贊以南海、番禺、順德爲中心的産地,經過勞動人民的長久的生産實踐,總結經驗,創造了種種豐産的技術和方法。例如『桑基魚塘』、『蔗基魚塘』和『果基魚塘』的優良養種方法。他們挖塘築基,在塘裏養魚,塘基上種桑育蠶,用塘泥作桑、蔗、果的肥料,用蠶糞、蠶蛹、桑葉梗、蔗葉養魚,魚塘裏養殖鲩魚、鲢魚(鳊魚)、鳙魚(大頭魚)和鲮魚。幾種魚類混合放養,放養的數量合理搭配,互相調劑,互相利用。總的說,塘和基互養。長期以來,成爲農業發達的地區。
    重溫曆史:建炎南渡,流徙東南的勞動人民,在不長的時間裏,進一步把太湖流域改造成爲東南經濟重心。元明以來,避亂度嶺南來的勞動人民及其子孫後代,也逐步把珠江三角洲改造成爲我國南方經濟發達的地區。而兩者都是與建炎南渡的政治事件有關的。
    但是,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也和其他地區經濟的發展一樣,帶來了階級的分化。那些同宗同姓同族的家長和依附家長的人,恃仗宗法制、家長制的權勢,一步一步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剝削壓榨同宗同姓同族以至他姓他族的人,以緻無數被剝削者越來越貧困,被迫流徙他鄉以至國外,一部分成爲海外華僑的前身。這種情況,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更爲嚴重,連那些中農、小地主也逐步貧困化了。
    但是,另一方面,原來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發展,又自然會産生不少曆史人物。試舉一些度嶺南遷人的後代爲例:
    南宋的崔與之,增城人。其先世汴人7。李昂英,番禺人。曾祖仙之,自保昌(南雄)來遷8。明羅亭信,東莞人。其先南雄人9。陳獻章,新會人。『先世仕宋,自南雄遷新會』10。
    屈大鈞,番禺人。  『南屈珠璣實始遷』。乃至近人,康有爲,南海人。據康南海自編年譜:『始祖建元,南宋時,自南雄珠璣裏始遷于南海縣西樵山北之銀塘鄉。』梁啓超,新會人。據丁文江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引《梁氏世系圖譜》:『紹字季美,宋賜進士,紹聖間爲廣東提幹,與叔焘同擇居南雄珠璣裏。廣東梁氏自公始。』
    總之,南宋以來,避亂度嶺,又從南雄南遷的人及其後代,對珠江流域經齊約發展,在曆史上曾經過積極作用,有着重大貢獻的。
一九八二年國慶節于暨南大學
注:1.詳陳序經:《  民的研究》第一章:『  民的起源』。一九五○年商務印務館出版。
2《宋史》卷四七,《二王紀》。
3《水閣詩鈔》。
4《北燕岩集》。
5《歐旸文忠公集》卷七一。
6《廉江遂合博賴譜》一九三三年雷陽印書绾印本。
7《廣東通志》卷二六九。
8黃佐:《廣州人物傳》卷九。
9陳琏:《琴軒集》卷五,《寶安羅氏族譜序》。
10阮榕齡:《白沙先生年譜》。
作者簡介
陳樂素(一九○二至一九九○),廣東新會人。  一九一八年東渡日本,在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一九二三年回國,先後擔任日本研究主編、浙江師範學院曆史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中央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兼曆史研究室主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名譽所長、曆史系教授。着有《宋初三館考》、《中國目錄學史》、《求是集》等。


365bet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资料】珠璣巷民族南遷記 [6]
    【历史资料】珠璣巷民族南遷記 [5]
    【历史资料】珠璣巷民族南遷記 [4]
    【历史资料】珠璣巷民族南遷記 [2]
    【历史资料】珠璣巷民族南遷記 [1]
    姓氏文化见证中华民族血脉 古今逾24000
    周民族起源的重新演绎
    吴仁宝追悼会今日在华西村民族宫大礼堂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